天津市南开区东西部劳务协作赋能藏地特色产业振兴纪实——跨越山海“织”出共富路
在青藏高原东麓的甘肃省夏河县,一座座充满民族风情的乡村就业工厂里,藏毯的彩线在指尖翻飞,藏式帐篷的纹样在布料上铺展。曾经“养在深闺”的藏地手工艺品,如今正通过东西部协作的“金桥”,走向天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幕,正是天津市南开区与甘肃省夏河县携手打造的劳务协作新图景——以产业为媒、以就业为本,让藏文化资源“活”起来,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
精准对接搭一座跨越山海的“金桥”
甘肃省夏河县拥有深厚的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苦于市场渠道狭窄、产业基础薄弱;而千里之外的天津市南开区,则具备成熟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产业升级经验。如何让两地的优势互补?天津市南开区人社局主动出击,与夏河县人社部门携手搭建劳务协作平台。

通过深入调研当地劳动力结构和产业潜力,双方精准锚定“藏式手工制品”作为发力点,共同培育省级劳务品牌“拉卜楞工匠”。“我们不仅要输送岗位,更要帮助夏河培育扎根当地的特色产业。”南开区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房振旺表示。如今,一批批农牧民经过系统培训,在家门口转型为产业工人,藏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实现了“双赢”。
赋能产业让藏文化“绣”出市场价值
走进夏河县的乡村就业工厂,藏式元素与现代生产场景有机融合。藏族妇女拉毛才让一边编织藏毯,一边笑着说:“以前放牧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学会手艺,每月能挣3200元,还能照顾孩子。经过免费技能培训,我和工友们已成为乡村就业工厂的骨干。”

拉毛才让所说的免费技能培训,是南开、夏河两地人社部门联合当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的技能培训,旨在让藏族群众掌握藏毯编织、藏式服装裁剪缝制等技艺,将藏文化底蕴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南开区不仅送技能,更送渠道。通过对接天津市场、拓展线上销售,藏毯、藏式帐篷等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夏河县人社局就业劳务股股长陈荣刚说,“当听说一款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藏式围巾,在天津的文创市集上成为‘爆款’,我们都兴奋不已。”
促增收稳就业乡村振兴“留住人”
“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少人回来了。”夏河县人社局劳务协作负责人闹日加说。通过“技能培训+车间就业+长效跟踪”模式,许多农牧民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南开区还推动进阶培训机制,帮助工人持续提升技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从劳务协作到产业振兴,从扶贫扶智到文化传承,这段跨越山海的“协作曲”,正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在这条共富之路上,每一件藏毯都织进了梦想,每一针线都缝进了希望。
(供稿:天津市南开区融媒体中心;作者:石乔、魏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