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满天津大学,蝉鸣声中绿意盎然,今年是伊朗姐妹阿托莎(Atossa)和纳扎宁(Nazanin)在天津度过的第三个夏天。与初来时的局促截然不同,如今的她们已是校园文化交融的活跃分子:从实验室到音乐厅,从课堂讨论到文化展示。“在天津,我们找到了归属感,也更深地理解了文化虽有差异,情感却能相通。”阿托莎的感悟背后,是一条从波斯文明腹地设拉子延伸至渤海之滨天津的成长之路。
故乡设拉子(Shiraz)——被誉为“玫瑰与夜莺之城”,滋养了她们最初的文化基因。父亲书架上关于东方文明的图册,为她们推开认知中国的大门。阿托莎回忆,“小的时候我和妹妹就梦想踏上这片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土地。”选择留学地时,父亲综合考量文化共鸣与发展机遇,最终锁定天津——这里既有面6向世界的活力港口,亦保存着古文化街的悠悠韵味,现代脉搏与历史沉淀交织,恰似设拉子给她们的滋养。
“每当我的实验遇到瓶颈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感觉祖父在默默注视着我,给我力量。”祖父和好友因病离世,这份由伤痛转化的坚定信念,让姐妹两人毅然选择来到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药学院的全英文授课体系为她们扫除了初期的语言障碍,而天津“海纳百川”特有的开放包容气质,更让远道而来的她们倍感亲切,如归故里。
生活中的转机悄然出现在北洋交响乐团排练厅,当纳扎宁奏响小提琴,中国同学的琵琶声自然相和。两种古老弦乐在《茉莉花》的悠扬旋律中水乳交融,无需言语便心意相通。“音乐是最奇妙的语言,是直抵心灵的桥梁,”纳扎宁轻抚琴弓。这种跨越文明的共情,在日常点滴中不断加深。
“参天大树不能一夜长成。”纳扎宁的笔记本扉页,郑重抄录着父亲教导的这句谚语。她曾为实验数据的微小偏差焦灼不已,直到目睹中国同学们连续数日守在仪器旁,一遍遍重复着枯燥却关键的步骤,毫无怨言。“同学们用行动向我诠释:真正的力量源于沉潜和坚持,就像天津这座城,沉稳而坚韧。”如今面对挫折,她会静下心来慢慢操作,“勤劳、耐心和坚持是我在天津学到的重要一课。”
这种浸润式的成长,正悄然塑造着她们的生命维度。姐姐阿托莎在国际学生合唱团找到了表达情感的舞台和亲如家人的伙伴;妹妹纳扎宁则在实验室的精密世界里,淬炼着科学探索所需的严谨与韧性。而她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也愈发清晰——“我们是文明的桥梁”。阿托莎计划未来用药学专业所长,搭建起中伊两国在医药科研领域的合作网络;纳扎宁则继续用她的小提琴,深情演绎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曲目:“艺术能无声消融隔阂,科学则致力于治愈生命,这就是我们所选择的连接世界的方式。”
从设拉子玫瑰园的芬芳,到天津大学琉璃瓦映照的晚霞,两个同样悠久灿烂的文明,在两位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完成了一场深刻而温暖的对话。而天津,这座拥抱四海宾朋的城市,正以它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持续书写着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