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津南区

退役军人扎根乡村显担当 军民融合共绘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5-14 16:22: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津门戎光·走进乡村振兴”网络宣传活动走进津南区

“退役军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扎根乡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信办主任冯文智在“津门戎光·走进乡村振兴”网络宣传活动中表示。5月13日,这场以退役军人为主角的网络宣传活动走进津南区,通过鲜活的故事与实地探访,展现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凸显军民融合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能。

image.png

退役不褪色:从“军营”到“田野”的使命传承

夏日的津南乡野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北闸口镇正营村的稻田里,植保无人机飞手陈世利正讲述他脱下军装变身新农人的故事。“刚开始接触植保无人机时,我觉得挺高科技的,不知道能不能学会。”军人出身的陈世利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很快便掌握了飞行技术,成为一名专业的飞手。“2000多亩地,通过无人机,3-4天就能完成撒肥工作,效率太高了!”陈世利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乡村智慧农业生产中,并且成为正营村村委会两委委员。

image.png

在陈世利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正营村目前共有退役军人93人,其中6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有29人,为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正营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积极主动地为退役军人更换牌坊上的光荣牌,为有需要地退役军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和住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正营村党委书记苏利军介绍,每年3月和9月,服务站积极开展欢送新兵入伍和欢迎老兵复员的活动,营造尊崇军人的良好氛围。如今,在这些退役老兵的积极带动下,正营村的“盈跃”牌大米畅销全国,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从科技兴农到社区治理,退役军人始终以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一直坚守的信念。”北闸口镇鸿儒新园社区书记鲍国亮把军人的优良作风融入到社区服务中,用“红色文化”浸润青年心灵。作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鲍国亮认识到每一位退役军人都是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力量,成立了“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队”。“在重大节日前夕,我们都会组织志愿者们为社区里的困难户送去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如今,退役军人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从安全巡防到扶弱助困,从环境整治到文化传承,以军人的执行力筑牢乡村振兴的和谐根基。

这种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的创新模式,正是北闸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赋能”理念的生动实践。“我镇现有退役军人1000余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275人,通过招聘会和拥军企业,我们每年帮助100多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并且依托退役军人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就业帮扶、走访慰问、权益维护工作,同时积极组织退役军人、军属开展参观交流、红色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北闸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王维东介绍。北闸口镇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势,通过“模范引领、志愿服务、红色传承”三维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image.png

军民合力:从“个体引领”到“全域振兴”的路径突破

不单是北闸口镇,在津南区,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蔚然成风。小站镇退役军人齐熙彬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地精神,探索出一条种植、养殖、农业休闲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如今,齐熙彬经营的盛坤田园家庭农场将农场内禽类粪便用于稻田施肥,形成种养循环闭环;通过“稻蟹混养”,实现“一田双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在小站镇的田野上,齐熙彬正以军人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

“陈世利、鲍国亮、齐熙彬等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了典范,激励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发挥骨干作用。”津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杨桂华介绍,下一步,津南区将持续深化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路径,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形成可推广的军民共建经验。

从科技兴农到基层治理,从个体引领到全域振兴,津南区的退役军人正以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誓言,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红色动能。展望未来,冯文智表示,天津将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机制,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引领社会各界走进乡村、走近退役军人,共同见证这支“永不褪色的先锋队”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绽放光芒。

(文:徐斌 图: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