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下营镇青山岭村:探索“红绿交融”乡村振兴路
在天津市蓟州区东北方向30公里的重山叠嶂间,有一座位于海拔400米以上的古村落——下营镇青山岭村,正以“红绿交融”的独特气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座曾为平津战役输送物资、掩护革命志士的“红色堡垒”,近年来以“红色基因+绿色生态”为底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革命老区的历史传承到新时代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青山岭村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故事唤醒沉睡资源,让革命薪火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中焕发了新生。
红色记忆的“活态传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青山岭
青山岭村原名“青山寨”,因清顺治帝赐名“山青岭秀”而得名。现有178户,678人,村域面积9200余亩,其中果园3300余亩,林场5700余亩,冬春天朗气清、山高云淡,夏秋植被丰富、百果飘香,土壤富硒,森林覆盖率达95%,堪称生态果园和天然氧吧。村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松1000余株,百年以上梨树和栗子树300余株。其中,千年古松3棵,“鹰盘松”树龄1060年,像苍鹰俯视、气势如虹,“松树王”“松树后”树龄逾1150余年,树高约35米,枝干盘龙遒劲,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历史资源,村“两委”班子以“红色文旅”为突破口,串联古松文化、长城遗迹、环山湖水上乐园以及天津市“6612”战备电台旧址,打造出了一条“红绿交织”的振兴之路。青山岭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5A乡村旅游区(点)”“全国生态家居典型村庄”,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3万元。
青山岭村的红色血脉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节点,这里曾是冀东军分区和当地民兵开展游击战的“堡垒村”。广大村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积极踊跃参加抗日活动。为纪念先烈、教育后人,蓟州区政府于2004年建立纪念碑,每年清明节等重要时节,党员群众都要举行祭扫纪念活动,年接待社会各界祭扫人士5000余人。
上世纪60年代,为落实战备需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山岭村山体中秘密修建了代号“6612”战备电台。这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地下工程,配备播音室、发电机房、蓄水池等设施,洞内恒温12℃,冬暖夏凉。随着时代变迁,战备洞一度荒废。2022年,北方旅游开发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投资改造洞内设施,增设声光电设备和AI互动装置,还原历史场景,改造云顶咖啡厅,将其打造为沉浸式体验红色旅游景点。2024年底,战备洞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4200人,成为京津冀红色研学教育热门打卡地。
每年寒暑假期间,战备洞悬崖咖啡厅、红心广场、百年迎客松等游览点位便会迎来大批青少年游览参观,站在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之中,远眺北齐长城和明长城遗址,俯看战备电台红色旅游博物馆全景,沉浸于AI数字技术打造的交互式体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当年战备洞建设时期,广大部队官兵听党指挥,艰苦奋斗的场景又逐帧重现。循环播放的抗战故事,回荡松林的百首红歌,游客穿行其中,时刻被神圣和敬慕所包围,既可祭奠英烈、重温入党誓词,还能追忆过去,体验艰苦岁月。研学旅游的学生家长们纷纷感慨:“带孩子触摸历史,比课本更震撼,这就是活的思政教育课堂”。正像青山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调研员黄文勇所介绍的:“红色旅游并不是简单的复刻历史,而是要让红色文化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
文旅融合的“青山模式”:红色资源变振兴动能
“松树王”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村民的“生态饭碗”。为守护古树,村里设立护栏、培土固坡,用铁圈加固开裂枝干,并组建护林队严防火灾,在古松群周边建起观光步道和生态教育展馆,游客可近距离感受“鹰盘松”“并蒂松”等奇树的魅力。青山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海增说:“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下一步,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整理,让它们成为青山岭村活的文旅名片。”
从古松苍翠到红星闪耀,从山高路远到客似云来,青山岭村的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这里,红色血脉与绿色生态交融共生,文化自信与产业兴旺同频共振,一座高山古村的振兴之路,正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在青山岭村的“红色驿站”里,九居尘外民宿业主王婕妤正在通过直播向网友推荐民宿、展示山货:“家人们看这野生酸枣蜜,当年八路军就是靠它给伤员补营养!”直播间背景中,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墙面上“红色山货”主题彩绘吸引观众驻足。2023年,村集体与文旅企业合作打造“红旅e站”电商平台,将青山岭村的富硒苹果、京东板栗、红肖梨、山野菜、蜂蜜等20余种土特产与红色文创产品打包推广,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2万余元。
依托“天津最美天路”津围北二线的贯通,青山岭村的农家院很多都升级成了精品民宿。100余户农家院中,铭轩阁、九居尘外、印象松盛等明星民宿一房难求,亦久福、柳泉居、希全农家等农家院跃层大床房、传统火炕房能满足多元需求。村民将山货加工成松子糕、栗子蜜和黄桃罐头,年销售额超百万元。2024年,村里引入“网红墙”“篝火晚会”等新业态,将市电路灯全部改造提升为太阳能,游客白天探秘红色遗迹,夜晚围炉品尝“青山岭烤全羊”,在露天KTV里,老少携手竞相献唱流行歌曲,晚风清凉,山村仿佛变身成为“不夜城”。
更加让人欣喜的是红色文旅带来的“乘数效应”,红色文旅的兴起,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65岁的魏兴国大爷曾是护林员,如今穿上红军军装,在战备洞担任讲解员。村集体开发的“重走支前路”研学课程,与周边郭家沟、九山顶、黄崖关长城等景区联动,形成“红+绿”精品线路。2024年,这条线路吸引游客超10万人,增加旅游收入60余万元。
站在青山岭村的制高点俯瞰,柏油路蜿蜒如缎带,串联起了红色遗址、生态果园和民宿集群。目前,村两委正在谋划“生态旅游+红色智慧乡村”项目,准备借助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进的契机,对村庄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对村庄道路和村容村貌进行完善提升,从而将红色景点融入到生态旅游之中,让革命遗址成为“永远在线”的精神课堂。
“我们不是打造孤立的‘红色盆景’,而是要把全镇的红色旅游串点成串,从而影响带动全镇的旅游发展,并向辐射京津冀努力。”下营镇党委书记李鹏岳的一席话,描绘出了一幅红色旅游的发展蓝图远景。下一步,投资120亿元的国家级龙潭沟(青山岭)抽水蓄能项目将全面开工,青山岭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村民们已经开始盘算新商机,竞相将农家院升级为民宿,把承包果园变身为家庭农场,把山货开发为精品名果,把生态旅游融入到红色文创之中。
当青山岭的杜鹃花再次漫山遍野时,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它正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真正的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勃兴,更是精神的永续传承。(作者:马江芃,照片由蓟州区下营镇青山岭村村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