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孝向善筑根基 文化铸魂促善治——宝坻区江石窝村以善治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18 15:30: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行走在天津市宝坻区新开口镇江石窝村洁净的街道,馥郁的花香与清脆的鸟鸣相映成趣,石雕画与孝善故事交相辉映。近年来,江石窝村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保留乡村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崇孝向善”为核心,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善治”新路。依托善德文化平台,江石窝村围绕传承传统文化思想、乡村旅游经济特色、乡村德治礼序和家风家训等主题,打造立体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是乡村的‘魂’,孝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极具价值认同的部分,和家家户户密不可分,我们正在以崇孝向善、成风化人为抓手,探索乡村‘善’治的新路子。”江石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学海说。

善德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践行孝道,也推动着乡村的文化振兴。江石窝村连续多年被评为“五星村”,还获得了“天津市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被定为“宝坻区党员培训基地”“宝坻区职工实践基地”“天津市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

image.png

文旅兴业绘就“花海石村”新图景

“一条大河东流去,了凡四训留遗迹。人道忠厚传家久,上善若水千古题。”一首村歌,让更多人知道了江石窝这一花海石村、善德福地的故事。江石窝村东邻高铁枢纽站5公里,南接武清区,西邻镇域国家储备林带,北接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走进村庄,房屋排列整齐,大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村子东西、南北两条500米长的主路被规划为迎宾街和善德街,两侧墙壁统一喷涂了“家训家规”。沿着善德街往北,便到了在研学和旅游圈声名渐起的“新风斋”。作为“寻美新开口之马上新开口”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点位,这里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既有熟门熟路、多次游览的本地游客,也有见猎心喜、初次游览的外地游客。走进江石窝“新风斋”,一股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置身于“一廊两堂四广场”的徽派建筑四合院内,如进书斋,不仅能直观感受“两个结合”“双创”理论内涵,还可以切身体会到新时代新开口的新风尚。

“江石窝村前些年经济收入较低,在发展了乡村旅游和研学项目后,村集体既能从乡村旅游项目中获得可观的分红收益,也能在接待研学团队中获得直接收入,在这过程中,村民也可以通过服务游客或加入研学接待团队获得收益,最终实现强村富民。”郭学海介绍。如今,村里完成了村容再提升,也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改造了文化长廊,同时还在不断完善旅游项目和研学内容。截至目前,研学团队最大接待量可达300人。“根据现在的情况,预计全年村集体可获得旅游研学收入近十万元。”

image.png

以德治聚力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仲夏朝阳透过玻璃窗洒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幽深的善德长廊,如同时光隧道,让参观者穿越神秘交错的时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古今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墙右侧镶嵌的二十四孝浮雕中,从“孝感动天”中的舜帝、“芦衣顺母”中的闵子骞、“卧冰求鲤”中的王祥等故事中,深深体会到江石窝村人尊崇的处世之道——宽容大度,善良淳厚。

“我们把这里作为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兄弟街镇的党员、群众代表以及区直单位、市级单位的党员经常来这里开展党日活动。利用周六日、寒暑假,学生和家长会分批次来这里参加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共创文明和谐社会。”郭学海说。

向前几步,“定期带父母体检”“常和父母做交心的沟通”……一幅幅新版二十四孝图从涉及关爱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个人情感、休闲娱乐和社会关爱等各角度描述了科学、文明、现代的养老方式,为村民提供了新时期的“敬老守则”。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这是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传承文明家风家训,江石窝村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边远社区。“江石窝村本身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新旧‘二十四孝’的融合,定期开展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可以更好地推进文明建设,引领文明风尚。我们还会定期前往宝坻区的其他镇村,宣传展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新成果,进行互助读书活动。”江石窝村党总支委员张立国介绍说。

一路听着张立国的介绍来到喜庆堂,这里是免费为村民提供操办喜事的活动场所,可以容纳200人左右。每逢“五一”“十一”期间,一对对新人在这里留下甜蜜而难忘的时刻。“作为天津市家风耀中华浓缩版展区,我们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我们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统一红白理事标准,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陈规陋习等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张立国说。

在善德堂图书阅览室里,墙壁两侧围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道德准则展示着名人典型故事。正中的了凡雕像,时刻提醒着“心中有民、牢记民本”的廉洁操守。“了凡文化在宝坻已经传承了400多年,他在宝坻任知县的时候,减负、宽刑、兴农、助学,他的思想和操守值得我们后代学习。”江石窝村村民许志辉说,“有空时我就会来这里看书、学习。这些名人故事也让我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近年来,江石窝村把“善德文化”建设作为“人文宝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争创精神文明城区的具体措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修建了袁黄(了凡)纪念馆、善德长廊浮雕,开展“感动宝坻人物”展、“家风村风大家谈”等系列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善行天下的良好氛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自创建以来,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宣传党的声音、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阵地。”郭学海说。

模范效应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老人倒了,扶不扶?扶,可能会遭遇碰瓷讹诈;不扶,良心上过不去。“扶不扶”让无数热心人难以抉择。然而,在江石窝村“90后”夫妇郭文欢、孙玉倩看来:“扶!扶起的不只是老人!”

时间回到2016年11月25日晚,郭文欢、孙玉倩夫妻二人在行驶途中看见一位老人推车步行。担心天太黑老人在路上行走不安全,二人决定将老人送回家。不料,返回时看到老人已被电动车撞晕,头上都是血。夫妻俩急忙拨打急救电话求助,并扶起老人,和肇事者家属一起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扶!”“帮!”这是郭文欢、孙玉倩夫妻俩的口头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江石窝村人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获得“第三届感动宝坻人物奖”荣誉。

不仅是郭文欢、孙玉倩,江石窝村善行公益志愿者隔三岔五会去种西村杨仲芝老人家里,给老人理发、买床单、衣服、生活用品,陪老人过年过节。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已不只是志愿者,而是亲人、是儿女。江石窝村爱心志愿团队的14个小伙子,多年如一日地照顾5年内失去3位亲人的丁士宽老人,每次提起这些小伙子,老人都哽咽地说不出话。

“我们每周二会在这里开展活动,为困难群众洗衣服、做被子,阳光福乐多助残基地会请知名理发店的理发师和按摩店足疗师进行公益性服务,为困难群众理发,为残疾人足疗,得到百姓好评。这是我们新开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项目。”张立国介绍说。

党群关系拉近了,群众之间矛盾减少了,社会氛围也变得和谐稳定。近年来,江石窝村里的善人善举数不胜数,都记在了村里的善德榜上,截至目前,新开口镇感动宝坻人物20余人,天津好人近10人,真正做到了用典型引领群众,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促进村庄文明发展,维护村庄和谐稳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德养村,好家风才能带来好村风。以家风树村风,以村风扬民风,价值取向正确了,就会为一村一地发展带来不竭动力。”这是郭学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今的江石窝村,党的基层组织越来越强,通过传家风家训、强基层党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文章作者、摄影:闻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