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周良街道田邢庄村:北国江南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当江南水乡和北国乡村这两种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地域风格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交融与碰撞?
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街道,有一座被誉为“北国江南”的特色村落——田邢庄村。多年来,田邢庄村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进水稻、小麦种植、鱼虾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同时,村里融合农文旅产业拉动村经济发展,配备村史馆、研学科普基地、蔬菜养生园、民宿等项目。
宝坻区城南25公里处,东临津蓟高速,西靠引滦入津明渠,京滨城际就从田邢庄村穿村而过。漫步田邢庄村街道上,青砖灰瓦的徽派风格村居掩映于绿色树林中。站在党群服务中心上的眺望亭放眼望去,鱼塘成片,稻田如画,村容整洁,老少和乐,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跃然眼前。
负责人张春安介绍说,“以前村里老学校留下的旧平房作为村级活动场所,功能不齐全、条件差,村民不愿意去,党组织活动难以定期开展。现在我们建成总面积113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休闲健身室、科普活动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多个功能齐全的活动室。”
生态乡村,万千美景入画来。田邢庄村先后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健身广场、3个街心花园和3个凉亭,并安装了120个太阳能灯。同时,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的统筹推进,田邢庄村先后实施了自来水管网入户工程、污水管网工程、厕所革命等建设工程,51户完成了厕所改造。
在每家农户的院墙上,都挂着一个小卡片,这是村委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的,上面清楚标注着每家农户的家训、获得的荣誉、常用服务部门和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村民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随时拨打电话获得帮助。
依托生态和交通优势,田邢庄村还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普基地,联手开发中小学生智慧乡村项目,共接待中小学生万余人,为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来到田邢庄村史民俗馆,村史溯源、发展概况、村内大事记以及旧时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实物安静地陈列在此,集中反映着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发展变化。门口农产品展台,“生态米”“玉米饺子粉”等特色农产品“暗藏玄机”。据了解,田邢庄村目前发展绿色农业,在拓宽本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积极引进东北地区最新研制的黄玉米,将黄玉米制品“玉米饺子粉”“玉米珍珠米”作为产业补充向市场推广,既满足了现代人既重口感又重健康的双重需求,让粗粮好看又好吃,又为本土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供了另一路径。
田邢庄村的田野间,一片片金黄玉米地与稻田格外引人注目。村集体与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农业研究院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富含硒元素的“黄金玉米”和低糖高纤维的“药膳大米”。“我们的绿色农产品通过现场订购和参加展会等方式销售,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值。另外,我们村还有葫芦种植的农户,我们计划联合葫芦制作等非遗项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张春安介绍说。
沿着乡间小路前行来到一处水产养殖区,村民正站在池塘边忙着给鱼儿投食。“我家有两个池塘,一共80亩水面,主要实施多种鱼类立体混养,养殖鲤鱼、草鱼、花鲢、南美白对虾等。”村里农户介绍说。几年前,田邢庄村实施集体流转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发展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全村共90人转移就业。同时,村里还发展林下养殖和稻蟹立体种养,开展多种经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
宝坻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漕运文化、辽金文化、稻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多元融合,历久弥新。依托潮白河生态廊道和“北国水乡”的定位,田邢庄村计划下一步拓展康养民宿、田园研学等业态,并联动周边村镇形成“潮白河乡村旅游带”,目标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打造京津冀短途微度假的首选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