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村”到“幸福样板” 李台村“1+2+N”织密“和谐网”

发布时间:2025-03-26 14:17: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当大城市的乡村治理仍在摸索破局之道时,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李台村为何能交出“信访量下降92%”的答卷?这个曾经矛盾纠纷频发的“问题村”,如今已经成为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幸福样板村。如今,村道旁绿树成荫,院落里其乐融融,一幅安居乐业的乡风治理图景跃然眼前。

村书记刘素兴至今记得刚上任时的场景:村民举着泛黄的合同围住他,问题从土地流转延展到继承纠纷,法治意识的匮乏让矛盾如藤蔓般纠缠。而如今,村里的法律讲堂从门可罗雀变成座无虚席,村民甚至能用法律条款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李台村将“乡亲情理”与“法治刚性”熔铸一炉的智慧——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用乡音俚语软化对立,法律顾问用条文厘清边界,让“理”与“法”在炊烟袅袅中达成微妙平衡。

image.png

从“治理洼地”到“善治高地”的突围

基层治理,重在“最后一公里”的贯通。李台村的蜕变,始于对“枫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在李台村,村“两委”班子以党建为针,以民需为线,织就了一张覆盖全村的“平安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挂满的锦旗记录着治理的足迹:土地纠纷、赡养矛盾、房屋确权……这些曾经让村民眉头紧锁的难题,如今在“炕头调解”“田间普法”中悄然化解。

走进李台村,宽阔平坦的乡间柏油路两旁,绿树鲜花高低掩映,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离不开李台村村党支部这个坚强的“火车头”。刘素兴上任后,李台村的家家户户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交通事故找交警,李台有事找素兴”,由此可以看出李台村村民对刘素兴的信任和依赖。

image.png

而就在刘素兴初上任时,李台村正值分地矛盾突出的时期,他通过召集村“两委”及有威望的村民,研究制定了新的分地方案。新方案打破了以往的分地方式,将“好地”分给有意愿耕种的村民,对选择土地流转的村民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偿。此方案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刘素兴通过挨家挨户讲政策、解心结,最终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解决了分地矛盾,李台村的村民又向村委会反映门前道路几十年不通,共涉及18余户村民,刘素兴承诺在道路硬化前解决此事。他逐户走访相关村民,磨破了数双布鞋,不厌其烦地调整修路方案。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18余户村民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道路得以修通。村民李宗芳深有感触:“原来这条路跟烂泥塘一样,根本没法走,调解过程也是真不容易,赶上晚上调解的话,一调就是半宿。现在这环境多好啊,我们亲戚来了以后都说你们村环境咋弄的这么好!”

image.png

除了客观因素上的问题,还有家长里短的小事。起初,村委会每天开门时就人满为患,大厅里也是吵吵嚷嚷一片乱象,无论大事小情,刘素兴都尽职尽责,上门解决。时间一长,邻里之间的小矛盾便也能私下和平处理,不再闹到村委会来。这些年,李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素兴带领村“两委”班子,解决了一系列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1+2+N”工作法交融创新治理

李台村“两委”班子经过近些年的探索,立足村情实际,探索出一套“1+2+N”的调解工作法,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让和谐之花在乡村绽放。

“1”即擦亮“一块牌子”,聚焦群众诉求“排忧解难”。李台村村委会委员杜淑青指着墙上的展板骄傲地说:“咱们这个‘一卡三包四上墙’可是实打实的暖心工程。全村380余户都收到了党群连心卡,水电维修、手续代办这些琐事,打个电话就有党员上门。我们还把党员、退伍兵、大学生这些先进户的家风家训都晒在文化墙上,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向善向好,现在连娃娃们路过都会指着说‘这是我三叔的荣誉照片’哩!”

“2”即坚持“两方联动”,“乡亲+法治”促成“就地化解”。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李台村融合“乡亲+法治”两方力量,推动问题就地化解。德高望重的党员协助调委会工作,利用人缘熟、地缘熟的优势,把工作做到炕头儿、田间地头,引导纠纷当事人“有话好好说”。同时,村里建立驻村律师“定时服务+助力村政”模式,面对面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为村内重大事务决策提供法律意见,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image.png

“N”即引导“多元参与”,实现纠纷化解“多效合一”。李台村注重关口前移,汇聚矛盾预防化解“同心圆”。在农闲时期,连续5年组织“农村夜校”活动,将法律法规宣讲与主题教育活动、农业生产知识等有机结合,引导村民形成主动学法、遇事找法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党建+法治”文化街区,更新宣传展牌,以口语化形式向村民传播正能量,打造法治文化阵地。以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应用“一套表”管理,实施“郝人好事”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协助维护好村内环境,共同营造和谐秩序。

“要说长效治理,我们办了5年‘农村夜校’可不是走过场,村‘两委’换着法子给大家普及共同治理,那些‘郝人好事’积分榜可抢眼了,谁家门前卫生做得好就能用积分换生活用品,去年有300多户都获得了奖励,乡亲们维护环境的劲头儿足着呢!”村委会委员说。

image.png

近年来,李台村依托“1+2+N”工作法,累计排查受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数十件,调解成功率100%,连续24个月乡亲邻里之间无诉讼。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心”的锦旗悬挂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见证了李台村基层治理的成效。村书记刘素兴提起村子的治理成果就笑开了花:“8年前我刚上任时,也没想李台村能被治理成这样,村子的遗留问题被解决了七七八八,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度提高了,现在这个工作我是越来越有干劲。”

如今,李台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多元共治为路径,绘就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这个曾经的“矛盾村”,正用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书写着乡村治理的新篇章。李台村用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证明: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长在土地里的根系,它让基层治理既有法度的刚性,又有人情的温度。

(作者:马江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