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下的治理新篇
——天津市北辰区新华里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早春3月的午后,阳光漫过天津市北辰区新华里小区的棵棵老树,在浸润风雨的砖墙上洒下碎金。社区花园里几株桃树已吐蕊绽蕾,人们惬意地享受着阳光,孩子们欢快地嬉戏玩耍,拐角处三五老人围坐在石桌前,热议着社区议事厅刚刚张贴的公示。在天津市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道,这座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社区,正悄然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春日新篇”。
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新华里社区以其鲜活生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成为北辰区党建工作的示范标杆。这里,“一核多圈多委合一”的工作体系不仅为居民带来了可触可及、实实在在的新福祉,更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新路径。
一核引领:党员敲门声里的暖暖春意
“张姨,您家厨房漏水的事,咱楼栋党小组已经联系上专业师傅了,9点左右师傅就到。”早晨8点,新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国华叩响了居民张姨家的门。此时,她的布袋里,除了几本民情日记,还装着几盒降压药——这是给独居老人徐奶奶常备的。这样的敲门声,每天会在21个楼栋间响起百余次,像极了春风化雨的节拍。
新华里社区成立于1972年12月,是北辰区建制最早的社区之一,下辖新华里、红郡雅苑和红郡大厦3个小区,是集老旧小区、商品房和商住楼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社区内共21栋楼,58个楼门,社区总户数2844户,总人口4494人,其中党员153人,多数为60岁以上老党员;老年人899人,占比20%;青少年879人,占比19.56%;流动人口430人,占比9.56%。
近年来,社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北辰区委构建“一核多圈多委合一”工作体系部署要求,按照街党工委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赋能基层治理和“党建领航首善新村”建设3年行动方案工作安排,深入开展“辰兴十干·五解五促”和“辰兴十干·善作善成”主题活动,以德治教化示范点建设为重点,以“四联四心”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和社区“大党委”统筹引领作用,注重资源融合、组织联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一核多圈多委合一’是我们社区贯彻北辰区委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核心是社区党委,关键是通过多圈融合、多委协同,构建起共融共通共建共享的全社会大治理格局。”刘国华说。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示意图前,10种颜色的网格化作流动的色块,党员责任区如点点繁星嵌在楼宇间,静态的图表仿若动态的指挥沙盘。“我们不是‘坐等诉求’,而是‘按图找题’。”刘国华整理着上月数据:党员走访覆盖率达到97%,问题发现率接近98%,问题解决率实现100%……
窗外的海棠树正含苞待放,映衬着“一核引领”下涌动的蓬勃生机和春意盎然。
图为新华里社区多委联合办公会
多委合一:基层治理的优为“朋友圈”
推开社区议事厅的玻璃门,正赶上多委联席会的“高潮时刻”。物业经理指着消防通道改造图纸,业委会代表敲着计算器核算公维基金,刘国华的手机里传出执法队员的实时视频:“3号楼堆物清理完毕,请验收!”
由社区党委牵头召开“多委联合办公会”,群策群力说想法、找点子,将各方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问题解决的“金钥匙”,形成群众异口同声的“金口碑”。
“红郡大厦消防安全是全市督办的整改难度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重大事故隐患。为全力以赴落实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行动,我们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多委联合参与的综合攻坚突击队,敲门入户全覆盖发放安全提示信、安全承诺书,面对面做好政策解读,顺利劝导401家商户安装自动喷淋装置、729家住户安装单点式烟感报警器,为电梯安装安全梯控设施,常态化开展楼道堆物清整60余轮次,如期完成隐患整改。”刘国华说。
在新华里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果园新村街党工委书记张新宇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一核引领’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组织脉络。党委是‘定盘星’,负责谋划引领;网格党支部是‘连心桥’,负责上传下达;楼栋党小组是‘前哨站’,负责具体落实;党员中心户则是‘星星火’,激发整个组织的活力。”
社区还联合区法院建立“郭华阳法官工作站”,协调解决社区居民涉法涉诉问题,使每一个有需求的居民都能够通过每一个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5号楼14岁的果果自小体弱多病,出生不久父母便离婚,法院判决其父每月支付700元抚养费。几年后,其父因涉刑,已有9年多再未支付过抚养费。去年,在区公检法多方联动配合下,终于找到刑满释放的果果父亲,并耐心细致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果果索要回抚养费7.7万元。
果园新村街党工委副书记李丽说:“多委合一是一种双向机制,可以使委办局机关的日常职能延伸到基层,可以使机关干部时刻厚植为民情怀,倾听民意,服务百姓,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多委合一对于社区治理,就像每个人的‘朋友圈’,有什么事就能实现未呼先应、有呼必应、一呼百应。”
图为新华里社区法官工作站揭牌
创新实践:新理念下的双向奔赴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暖蜂驿站”里,身着蓝黄工装的骑手们正享用着9.9元的“暖蜂套餐”。这个集生活服务、技能培训、健康管理于一体的“骑士之家”和“红色加油站”,自启用以来已服务新就业群体超3000人次。
“我们以服务换服务、以爱心赢真心,为新就业群体打造了‘暖蜂食堂’‘暖蜂课堂’‘暖蜂医院’于一体的‘暖蜂驿站’,把‘过路人’变成‘自家人’。”刘国华介绍,社区建立“双卡双待”激励机制,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骑手发放积分卡和会员卡,累计积分可兑换网格员、楼门长待遇。鼓励骑手加入“新村红”流动哨兵队伍,通过网格群实时上报安全隐患、环境治理等问题,参与到“送菜帮帮团”“燃气帮忙看”“安全随手拍”等活动中。
骑手马凯的故事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注脚。此前,他在送餐途中敏锐察觉燃气异味,立即通过平台上报。经专业排查,及时处置了地下燃气主管道泄漏险情,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没想到送外卖还能‘送’出安全隐患排查奖。”手持燃气公司颁发的200元奖励,马凯的成就感溢于言表。据统计,新就业群体已协助社区解决路面塌陷、物品丢失、独居老人送医等民生问题20余件,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多处。
除了新就业群体,新华里社区治理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城建大学三所高校的师生,带着专业技能走进社区,为社区提供了老年人智能手机指导、清洗眼镜、维修家电等服务项目,并共同打造了特色楼门和青年议事会。“清洗眼镜看似简单,但要教会爷爷奶奶自己操作,需要极大耐心。”天津职业大学的赵海燕在服务日记中写道。这种“服务-实践-成长”的良性循环,让校地协同从单向帮扶升级为双向赋能。
在新华里,基层治理不再是“单弦独奏”,而是多方合奏的“交响乐章”。“每个骑手的电动车都是流动服务站,每位师生都是专业智囊团。”刘国华指着墙上的治理网络图说。当骑手的保温箱里装着居民急需的药品,当学生的专业技能化作老人舒展的笑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场景的创新,更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觉醒。这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双向互动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生态,或许正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密钥所在。
图为暖蜂驿站里,外卖骑手和社区工作人员讨论问题
以民为本:童梦无忧银发有为
新华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正在专业理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这个曾经“一老一小”问题突出的社区,如今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优等生”——“青春合伙人”基层治理经验入选团中央《中国共青团》杂志在全国推广,“幸福夕阳”品牌服务惠及近千家庭。
面对辖区19.56%青少年群体和20%老年人口的双重需求,新华里社区创新打造“朝夕美好”服务体系。针对青少年课后管理真空,社区整合团区委、教育系统等六大资源平台,推出“四点半课堂”,除课业辅导、手工课堂之外,还开展红色宣讲,播放红色电影,讲述家风故事,形成“基础服务+个性成长”的校外育人矩阵。
“我们不只是照看孩子,更在播种未来。”青年志愿者徐老师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社区安全地图”,这个由20余名专业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与区教育局“暖小团”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办“周末实践营”和“假期营地”,仅2024年就为460余名青少年开展各项活动130余场,让周末和假期成为孩子们的“第三课堂”。
在养老服务领域,社区探索出“基础保障+精神滋养”的双轨模式。养老服务中心犹如温情驿站,日间照料、助餐配送、医养结合等八大服务模块,为老年人织就“15分钟照护网”。特别推出的“喘息服务”让失能老人家庭重获生活弹性——专业护理团队每次提供2小时上门照护,让陪伴家属短暂“放松解压”,其经验做法在天津日报头版《深化“大城三管”建设“幸福之城”》综述文章中作为典型案例刊发。
“我们的文化养老同样精彩。”刘国华介绍说,“社区充分发挥全区和社区各类文艺团队优势,每天发布‘文化营养餐’,做到365天活动天天有,一年四季欢乐常常在,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经验做法也被央视总台新闻频道作为先进典型刊播。
从“四点半课堂”到“喘息服务”,从“青春合伙人”到“文化营养餐”,新华里社区用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破解民生难题,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温度,以创新思维激活基层治理,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为民服务情怀,为城市创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幸福样本。
图为养老服务中心健康知识大讲堂
百姓心灯:社区书记的“三光”密码
在新华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荣誉墙上,“全国优秀团支部”“天津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的金字牌匾折射着暖阳,而更明亮更光鲜的,是居民口中“永远在奔忙”的书记刘国华。这位扎根基层15年的社区当家人,用“三束光”点亮了万家灯火,温暖着千家万户。
第一束光:血肉相连的牵挂。去年术后返岗那天,年近八旬的赵阿姨攥着她的手泣不成声:“闺女,你不在的这些天,我整夜睡不着,生怕你身体垮了,更怕组织把你调走……”颤抖着将盘了很久的手串套在她腕上,“答应我,老太婆闭眼前,你都得守着新华里!”这样的羁绊,源自刘国华手机里永不静音的24小时热线,也源自她把民生图谱和医疗档案刻进脑中的执着和坚守。
第二束光:楼门里的文明密码。走进9号楼门,镌刻着“忠厚传家久”的香樟木牌在穿堂风中轻响,这是刘国华推动“家风活化工程”的结晶。她带着网格员逐户采集家风故事,将家风家训化作楼门里的立体课堂。当廉政文化展上,孩子们用稚嫩笔触临摹《朱子家训》时,在场的老党员们红了眼眶——文化传承的根系,正在砖瓦缝隙间蔓延。
第三束光:善治焕新的温度。“她眼里有光、身上发光、传递亮光,手里就有解忧的钥匙。”街党工委书记张新宇指着社区矛盾调解室的锦旗说。这里每天上演着“银发调解队”的智慧:退休法官梳理法理,退休教师调和情理,退伍老兵稳住事理。在这种“三理融合工作法”的护航下,社区连续15年实现零重大刑事案件、零信访记录、无黄赌毒、无涉黑涉恶。
夜幕降临,在社区居民遛弯赏月的律动中,刘国华习惯性摸了摸腕上的手串。珠子已浸润岁月包浆,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温暖,经年累月,生生不息。
图为楼门里的家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漫步新华里,党建长廊的遮雨玻璃上映着夕阳,居民活动中心的欢声笑语随风飘荡,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笔下的“政通人和”图景。新华里社区的实践探索至少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组织引领,通过四级组织链条实现精准赋能;强化机制创新,不断拓宽治理边界,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质效。
正如小区里那些穿越半个世纪风雨的老树,把根系深深扎进土壤,又不断向天空伸展新枝。这种“静水深流”的治理智慧,或许正是破解老旧小区焕新之谜的钥匙——既要绣花般的细功夫,也要滴水穿石的笨功夫,更要出新出彩的巧功夫,在每个平凡日子里都生长出希望、期许和未来。
(作者:吉宝刚 资料提供:中共天津市北辰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