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人把风筝叫作“纸鸢”,放飞纸鸢也是传统习俗之一。每年端午时节的天津海河之畔,晴空中数只风筝身姿灵动,如同放飞美好的希冀与祝愿。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在天津,提起风筝匠人,必定会提起百年世家“风筝魏”。这项传统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精细与智慧。如今,“风筝魏”的纸鸢传承到年轻人手中,正在迎风展翼,飞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鼓楼,有一个专门制作风筝的工作室——“长清斋魏记风筝”。工作室内,“风筝魏”第五代传人魏博文正在劈削竹料,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艺术品:活灵活现的雄鹰孔雀、精描细绘的仙娥牧童……
“2016年,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学习家族的风筝制作技艺。其实在我小时候,父亲制作风筝时,我就经常会打下手,比如:包装纸盒、贴商标、给大鱼风筝贴眼睛等等,那时候,一家人共同忙碌的场景让我感到非常开心。”童年的经历让魏博文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学习制作过程中,父亲对他的训练非常严格。“基本功是练习勾线和勾报纸,我画了6个月的报纸。报纸底下有字迹,画线最初是粗的,后面需要像丝带那么细。”魏博文还学习劈竹子来锻炼手感,“顾客买风筝时都需要检查是否有刺儿,有一点儿刺儿都不行。想要出售,就得把风筝骨架做得很细致。制作风筝要考虑骨架、造型和做工。一般的风筝非常重,我们家的风筝很轻,掂起来四角都是颤动的。实际上,这项技艺并不难掌握,有父亲教授我这些东西,我只需要自己多练习,一遍不行就继续练,练到行为止。”
加入对新潮文化的理解,魏博文将自己的风筝与知名IP、游戏公司合作,将年轻人喜爱的动画人物和游戏角色转化为风筝设计,推出“定制版”和“联名款”风筝。这些风筝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也为传统的风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魏家父子一有时间就走进校园讲风筝、做风筝,向学生们展示非遗技艺,引领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几年,不仅是咱们国家的学生对传统技艺越来越感兴趣,我们还多次受邀前往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带过去的风筝展品也总是被一抢而空,还有不少海外友人专程来到天津,希望和我们进行艺术交流与文化合作。我希望自己将与父亲一同继续发扬传统技艺,让‘风筝魏’飞得更高更远!”魏博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