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作为时间的见证者,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艺术。作为我国钟表文化的瑰宝,清代宫廷钟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近日举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非遗文化展台上,有一座精美的宝塔钟流光溢彩,引人注目。随着发条的启动,在中国民间乐曲《茉莉花》的优美旋律中,宝塔钟一层层慢慢升起。这件升起后高达134厘米、不含任何电子器件、完全通过发条和机械传动发声的九层六角宝塔钟,是清代宫廷钟表的代表,也是李秋生参与修复与制作过的众多古钟表之一。
今年70岁的李秋生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自幼随父在家学习修钟、制钟,李秋生的祖父曾在清宫做钟处工作了15年。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机修的工作经历、机械制图与相关古董珠宝鉴定的学习,再加上个人的兴趣爱好、悉心钻研,让李秋生的技艺越来越纯熟,成为国内古钟表修复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2022年4月,李秋生接受故宫与颐和园的邀请,参与修复颐和园的一对部件残缺且顶部两层缺失的升降塔钟。谈起那段经历,李秋生说:“钟表是机械极为精密的仪器,无论哪个齿轮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转动,不同国家的钟表,夹角、齿形、直径都各有各的算法。这次的塔钟机芯少了一个螺丝,试了多少种螺丝都拧不上。由于钟表是乾隆年间制造的,我一想,乾隆年间,英国钟表螺丝用的都是惠氏螺纹,用别的螺丝角度差了,肯定拧不上!”李秋生说,修复钟表,不仅要懂得机械制造,有丰富的宫廷钟表阅历,还要全面了解并掌握红木、铸铜、錾刻、鎏金、珐琅烧制、料石镶嵌等各种材质工艺制作的古董知识,才可能完成这一高难度工作。
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都是历代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导才能得以延续和发扬。近几年,李秋生深深感受到,喜欢并愿意加入这个行业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2024年4月,“钟表与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暨天津市非遗传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打开了以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中心和产品中试、检测平台、维护保养、精密制造和装配调试等“一中心五平台”为支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如今,我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工作室,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们‘无缝对接’,以现代化授课方式培育学生,将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李秋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