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的繁忙码头上,有一位被誉为“拖车大王”的港口工人成卫东。作为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身上有很多重量级“标签”——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届海河工匠、天津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成卫东始终把“学最好的技术、当最好的司机、做最好的员工”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创新:总结出拖车工作法,大幅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带领团队成员一道开展技术创新改造20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中45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随着天津港向建设绿色智慧枢纽港口的目标迈进,成卫东又自学CAD制图电脑建模、学编程,把自己积累的技能经验写成程序指令给机器人当“师傅”,训练机器人精细作业……在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从学校毕业的成卫东来到天津港后,迎来第一个身份:拖车司机。当时,天津港大大小小的货物几乎全靠拖车在货轮和港区之间转运。港区里各类货物、车辆、人员密集,路况复杂,而拖车长达20米,转弯、倒车时司机视野受限,全靠司机摸索经验,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爱思考的成卫东把拖车操作的一个循环分解成40多个动作要素,需要挂几次挡、踩几脚刹车、回几下头等,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逐个研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了“数据库”。通过不断摸索,成卫东把枯燥的拖车工作总结出“快”“准”“稳”工作法,提高作业效率16.7%,他也成为天津港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大伙口中的“拖车王”。“父亲是天津港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人,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和工友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天津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让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天津港人。想到父辈们当年手拉肩扛推动了天津港快速发展,我也下定决心,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极致。”成卫东说。
2021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投入运营。码头里,一辆辆平稳运行的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代替了老式拖车。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依托5G、卫星等技术,能够自动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如何让机器人运转更高效?成卫东抽空学习CAD制图电脑建模、编程,把头脑中20多年积累的“大数据”提供给程序员,由程序员翻译编入程序,写成指令。就这样成卫东有了另一个身份:AI师傅。通过结合实地场景的反复测试,成卫东不断训练这批新“徒弟”的驾驶技能。“我做的就是努力把人的经验数据化、标准化,复制到‘机器人’身上,以人工技能赋能人工智能,让它们发挥出更大效能。比如,ART什么时候减速、遇到障碍物如何躲避、怎样转弯半径和角度最合适等,我总结了40多个驾驶技巧和操作方法,都详细提供给程序员,他们再编入程序写成指令反复测试。”
如今,这些机器人“徒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变得身手矫捷。在天津港,ART已实现超L4级无人驾驶,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光自己掌握技能还远远不够。一直以来,打造“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是成卫东的梦想。2015年7月,“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成卫东带领同事不断学习创新,致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一流的创新创效基地、一流的技术传承基地、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随着天津港绿色智慧枢纽建设提质,成卫东认为产业工人未来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党和国家为我们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也让我们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信心十足。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感到身上的一份责任。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的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港口产业工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天津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努力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