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改革开放,天津这样走向“天下之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是天津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五年,也是天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滚石上山,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的五年。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要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水平改革开放是推动天津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关键。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构建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有哪些具体内涵?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天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高标准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改革开放先行区是天津含金量最大的金字招牌。
与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今天的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国经济又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正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这是天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要背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与时俱进,分所应为。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到,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可见天津与时偕行、抢占先机的决心。
改革开放的落实,重在实干笃行,天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始终稳步推进。
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天津持续走深。天津17家完成混改的原市管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2996亿元和208亿元,分别比混改前增长81.20%和455.77%,混改后企业在津上缴税金累计超过270亿元。
除了完成混改的17家企业外,整体国企创效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市管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5.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9.4%,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区属国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3%。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国企改革办专门向天津市政府发来感谢信,称“天津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卓有成效,为全国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度目标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天津一直在行动。
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更多领域”,到五年后的今天“引导民营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始终不变的,是让天津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福地的决心,而表述上的演化,则愈发体现天津对重点产业链的重视,以及对民营经济充分参与到重点产业链中的殷切期待。
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步伐同样越行越明。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相比于五年前,更加明确地指出“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为首要”。另一方面,从“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和普惠金融”,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畅通资本、科技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含义的深化不仅契合了我国近年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也再一次强调了金融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让金融不掉“链”的重要意义。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是为了打通堵点、培育市场主体、融入大市场、抓住新机遇。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优化营商环境,天津须臾不停
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不仅是要素资源的竞赛,而是营商环境的比拼。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改革攻坚,要向体制机制创新要活力。五年前,“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作为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被提及。
五年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照后减证’‘一企一证’提高审批效率”以及“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等表述,不仅给“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注入了强心针,还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的细微变化,体现出天津优化监管方式的决心和强大适应力。
五年来,一系列“暖商新政”频频推出,诠释了政策红利如何培育营商“沃土”,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营养剂”、提供“原动力”。
“天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助企纾困15条”“服务市场主体36条”、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三年行动计划”……就在今年6月初,天津又推出“稳经济35条”,以硬核解渴实招为市场主体纾难解困:增值税留抵退税从6个行业扩围到13个行业,多措并举引金融活水救急解困,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实施“欠费不停供”政策,在天津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社等经营实体的新市民可按规定申请最高3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我国日新月异的产业形态和经济活动特点,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也应体现与时俱进。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及了健全新型监管机制,推行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等内容。“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新特点。
2021年1月1日起,《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施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打响“诚信天津”品牌。不断加快推进的诚信建设,无疑将成为天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又一抹亮色。
改革开放既对外,又对内,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意味着新的体制、新的格局,我们必须立足于新时代“高水平”的要求。
开放合作谋共赢
让天津成为“天下之津”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天津依海而生,向海而兴,面向广阔海洋的天津,自带开放气质。作为国际化港口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天津区位优势明显。
天津港,作为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就是天津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考察天津港时,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去年,天津港的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已开通集装箱航线130余条,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在参加滨海新区代表团讨论时表示,要坚持以港兴城,着力增强港口功能,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更高水平改革开放要发展动力、要发展空间。
对外开放,天津禀赋突出。从近代百年北方重要商埠,到千万级人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平地而起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区域发展新引擎的滨海新区,再到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里。
对外开放,天津硕果累累。借鉴中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目前已成为埃及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的工业园区。今年5月20日,天津茱莉亚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首届3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他们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乌兹别克斯坦等世界多地。这一国际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天津对外文化交流、对话沟通世界的新窗口。此外,天津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积极保障重要外事活动在津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等重大会议活动顺利召开——各项有条不紊的工作,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对外开放,天津未来可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天津将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实施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深化关港合作,推动跨境电商,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借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强化与东北亚、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产能合作……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构建“天下之津”的道路上,天津昂首阔步。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天津深切意识到,改革必须更加彻底,开放必须更大力度,哪怕因此承受一时的阵痛,也要保持定力,站在更高起点上,面向未来塑造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格局。唯有如此,社会经济才能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持之以恒,慎终承始。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向思想解放要动力,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天津闯出了发展新路。在这条道路上,天津已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改革开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