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挥竞赛引领助推技能人才培养 以赛促学 打造“人才摇篮”
用电脑扫描,建模,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其“还原”,一座小型兵马俑塑像跃然而出……走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的集训基地,增材制造赛项的参赛选手小叶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
“他现在操作的是微型扫描,经过计算机逆向设计,把它变成一个可以打印的模型,再用金属打印机正向‘复刻’出来,从而实现产品从无到有。”增材制造应用十分广泛,如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等,该赛项天津集训队教练组长姚继蔚介绍,“我们从去年‘海河工匠杯’就开始着手选拔人才,到现在已经‘练兵’两年时间。”为了拼出最佳状态,小叶每天早晨8点走进实训室准时开始训练,教练会针对集训中暴露的不足和缺陷对他进行逐一“打磨”,每完成一个模块训练都要“复盘”几遍技术要点。
在这里,电工、供应链管理、数控车、增材制造等8个赛项的选手正在紧张备赛训练中。“作为以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学校坚持以赛促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副校长易贵平介绍,“我们全方位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类培训计划,建设了‘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将集训中的训练方式、训练模式引入日常课堂教学,将竞赛试题中包含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正值暑假,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校园内一片静谧,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赛项(国赛精选和世赛选拔)天津集训基地内里却亮着一盏“长明灯”。为了当好“东道主”,天津敞开家门办“国赛”,来自全国的十余个代表队选手正在这里走训。
“这个项目虽然要拼‘手速’,但光靠快是不行的,大家一定要把比赛模块‘打碎’,每个细节的‘基本功’都决定了比赛成败。”教练张洪豪和崔艳霞正在一丝不苟地检验选手的技术动作,一帧一帧地“死抠”指标细节。在首届国赛上,来自代表天津的张洪豪和代表广东的崔艳霞上演巅峰对决,令人目不暇接的手速和分毫不差的准确度让赛场一度沸腾,分别斩获大赛的金银牌,如今,通过人才引进,两人联手加入了“津牌教练天团”,带领队员再次向顶峰发起冲击。
“‘基地共享、设备共享、教练共享’,我们不仅要培养‘津牌’工匠,还要全力支持全国范围内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国制造’提质增效提供人才支撑。”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喜华告诉记者,为了给各队选手提供最佳备赛指导,该校特别派出了一支经验丰富、师资雄厚的“大咖级”国手,其中包括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张洪豪、银牌选手崔艳霞及第45届世赛银牌选手韦国发。
发挥竞赛引领作用,助推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天津市聚焦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海河工匠杯”等职业技能大赛为带动,激励越来越多青年一代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据统计,通过三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全市先后有300家企业、62所院校、近6万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大赛,共有106人获“天津市技术能手”、72人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19人获“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记者廖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