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在港产城融合中打开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3-02-17 14:01:15 | 来源:天津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对话人:

丛屹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张玥 天津日报评论员

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是我市组织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用好港口优势,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天津港资源,推动港口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将为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张玥:港口是天津的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对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具有战略枢纽地位。天津正在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大力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城市,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请您解读一下港产城之间的相互作用?

丛屹: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港口可以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物流等服务,促成临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继而带动以港航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而产业的发展,又要求城市功能同步提升,比如为生产者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随着这些功能的日益丰富与完善,城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力会持续增强,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拓展港口功能,从而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

张玥: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一个很重要体现,就是促进产业发展。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好港口、临港地区、城市腹地的空间纵深和载体功能变化,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拓展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

丛屹:在不同区域内形成产业的高效分工与合作,是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滨海新区借助与港口相近的优势,可以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等,中心城区则可以把船舶代理、货物代理等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态。这些产业不是孤立发展的,彼此间有很强的联动性。比如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在港口的持续做大,会促使中心城区发展出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产业;又比如滨海新区要将更多技术引入制造业,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会呼唤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提供助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会逐渐多元化、高端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会拓展出新空间。

张玥:说过了产业,我们再来看看港口。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可以说是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点。在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上做出的探索,往往能催生技术的革新、业态的丰富、产业的适配。

丛屹:是这样,我们可以看看实践中的例子。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建成使用,除了提升自身作业效率、减少排放之外,还为风电、光伏、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等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同时为建立智慧、绿色物流的运行标准提供参照,并影响相关商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与碳排放交易等新领域产生关联。所以港口向智慧化、绿色化纵深方向发展,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产生,以及产业升级都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有利于把港口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提升天津的区域竞争力。

张玥: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企业集聚、产业成链,这些无不得益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可以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到体制机制改革,都是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也呼唤更多改革创新。

丛屹:的确如此,天津大力发展中欧班列、建设北港路南延等港城交通项目,是在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硬件建设上下功夫,而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举措则属于软环境建设。要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尤其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与企业、产业需求对接的精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各种可能发生的融合创造条件。尤其是要更善于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带一路”建设等更广阔空间里去看天津、看港口的作用。比如天津一直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把海运和铁路运输、空运通盘考虑,与只聚焦于海关相比,思维方式、切入点不同,对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要求更高。所以我们提出要树立“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这样才能打造一流的集疏运体系、一流的港航服务、一流的管理效能、一流的开放环境,推动港产城深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