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守艺人】能拔丝的黄金比头发还细?这样的饰品才是中国奢侈品

发布时间:2022-09-16 15:18:51 | 来源:津云 | 作者:王敬怡 赵大伟 姜晓龙 | 责任编辑:吴一凡

image.png

这两年,随着宫廷剧的热播,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赞叹的演技受到人们热议,最惹眼的还是各位嫔妃娘娘精美绝伦的配饰。不管是《如懿传》里的凤冠、护甲,《延禧攻略》中的金钗、压襟,还是《甄嬛传》里的嫔妃头上的步摇,全都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心,娘娘们气场全开,也多亏有了这项来自皇家的工艺——花丝镶嵌的修饰。如今,时过境迁,这门宫廷绝技走到民间,走进人们视野,让你我也有机会可以拥有。

说起花丝镶嵌,最早能够追溯到春秋战国,奠基于辽金时期,鼎盛于明清,在中华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花丝镶嵌因为用料昂贵,技艺精湛,一直以来都是皇家御用之物。作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王鹏可以说是帮花丝镶嵌“走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image.png

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鹏

守正创新

宫廷里的花丝镶嵌“流落”民间

“你听过‘燕京八绝’吗?”见到王鹏第一面,他便这样问道,“景泰蓝、牙雕、玉雕、京绣……花丝镶嵌位列‘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和镶嵌。花丝就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而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

王鹏师徒三人探讨花丝工艺细节

image.png

花丝作品半成品

今年51岁的王鹏和花丝镶嵌结缘,还要从33年前说起。18岁的他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首饰厂做设计工作,“早些年,宫里的能工巧匠流落到民间后,在通州、香河、武清那边聚集,手工作坊快速形成规模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功底扎实的花丝师傅。那时北京首饰厂里能人多,天津就把一些老师傅请来带徒弟。”1983年前,国家对于黄金市场的管控十分严格,王鹏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创造外汇生产出口订单,“外国人可稀罕了!那时候全国出口创汇有1/3都是靠工艺美术,工艺美术里又有1/3都是靠金银饰品。”谈及那段经历,王鹏激动极了,那时的他工作劲头猛,爱钻研、爱思考,和老师傅们学了不少绝活儿。

王鹏和师傅林永平用拉丝板拉丝

image.png

王鹏与师傅林永平的作品“有凤来仪”

2004年,王鹏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与此同时他还将师傅林永平请来一起合作。18年来,王鹏与师傅分别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创作出的作品更是屡出精品,由22k金、和田玉、珊瑚、钻石制作而成的嫁妆碗和碗托“有凤来仪”,钻石、蓝宝石、日光石、K白金做成的胸针“一生相守”,钻石、翡翠、蓝宝石、18k金做成的“琴瑟和弦”……工作室展柜内琳琅满目,这些作品倾注了手艺人的时间与心血,向外界展现出的不仅是精美华贵的外表,更多是表达了中华手工艺术的魅力与骄傲。

由花丝工艺制作而成的作品“大吉大利”

薄如轻纱、细如毫发

花丝让金银饰品更加灵动

花丝的制作大约有:编、掐、填、攒、堆、垒、织、焊,这几道工艺,工艺细分起来每个都是千变万化,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进行不同次序上的搭配。每件花丝作品的制作,手艺人都要将金条或是银条手工通过拉丝板拉成0.26毫米粗的花丝,然后便是把两股丝拧成一根绳再进行制作。

说着,王鹏指了指展示柜里的历时9个月完成的“大吉大利”,这是一个由花丝工艺制作而成的公鸡,他说如果将这只大公鸡所有的花丝连在一起,足足有10公里长。“你看羽毛,我们传统花丝的羽毛设计必须有外框,这就像中国画中必须有勾线一样。”王鹏说,这只大公鸡的创新之处就来源于唐代绘画“没骨”的画法,不勾线,直接润色,“羽毛不加外框,金子有韧性,火候大了就会变形,直接影响到了焊接的难度,但却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在王鹏看来,最难的是焊接工序,一件作品少说数百个、多则上千个焊点。“花丝镶嵌的魅力是机器制作永远也表达不了的,怎么把花丝完美地焊接在主体上而完全看不出焊点,这是经过日复一日磨练的,不同的金属熔点不同,先焊哪、再焊哪,这都有讲究。一旦火候掌握不好,产品就会瞬间变成废品。”

再看大公鸡的眼睛,也大有来头。眼球是在主体中间镶了一颗虎睛石,虎睛石中间又嵌了蓝宝石,使公鸡充满了灵动之气,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为整个作品起到了点睛效果,“这就是我们另外一个技术,镶嵌技术。”

随后王鹏又拿起了他的一个得意之作,名叫“一生相守”的蝴蝶造型的胸针。“这个作品里也是融合了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但镶嵌偏多。”王鹏说,在蝴蝶翅膀勾边时,他使用了2.5毫米到2.8毫米长的蓝宝石排列拉开,显得更有层次感,“镶嵌时最难的地方就是宝石与宝石之间不能有缝隙,这个胸针最长的地方不过10厘米,每一颗宝石之间都要紧密连接,成品表面还要平整,不能高高低低的。”密镶、波浪镶、包镶、梯镶、光边镶等等技法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

金银往往笨重,但花丝镶嵌却能做得“薄如轻纱、细如毫发”,在这件作品上蝴蝶翅膀的纹路以花丝形式出现,则让蝴蝶更加轻盈。

要青春元素也要经济价值

“不传下去是对不起老祖宗的”

受年轻人喜欢的创新作品

从古至今,花丝镶嵌经历了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但并未被时间掩埋,反而大放异彩,2017年津派花丝镶嵌技艺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王鹏眼中守正必要创新,“我们要保留作品的工艺特征,也必须要创新,如果作品没有创新,做得跟200年前一样,最多只能叫延续。”王鹏说,没有时代性的延续,生命力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在最新作品里,他将花丝镶嵌与香囊、发簪、丝巾扣、耳环相结合,让青春元素与工艺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当下,市面上的知名黄金品牌常常邀请他参与设计最新款首饰,与此同时,他设计的十二花神系列吊坠在预售期就已火爆网络。

image.png

王鹏师徒三人探讨工艺细节

image.png

王鹏指导两位徒弟精进作品工艺

如今,在他的小小的工作室里,卧虎藏龙。其中不乏青年首饰设计师,最年轻的设计师仅仅27岁。此外,还有三位荣获“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设计师:32岁的张二宾、38岁的张庆龙、39岁的罗芳。

为了让津派花丝镶嵌工艺走得更远,王鹏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家庭制传承模式,对于前来学艺的学生,他总是倾囊相授。“学的人越多,手艺就越有价值。”但与此同时,王鹏也有自己的思考,“严格讲,在学徒期间,他们几乎不能给企业创造任何收益,但我们每年都补贴给孩子学艺。”因为王鹏觉得,把年轻一代培养出来,并不是只是想让他们创造经济价值。实际上是不想让技艺在他们这代人手里消亡了,“这是对不起老祖宗的”。

image.png

与此同时,他作为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人,还经常走进学校,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都有他播撒希望种子的痕迹,“我相信,随着青年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国潮的兴旺,他们一定会明白中国传统工艺是高级的,不再被国外潮牌的那些工业制品忽悠。”王鹏这样的做法看似是把工艺传承下来,事实上也是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文化觉醒、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