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宝坻小辛码头村:昔日千年古渡 如今北方水乡

发布时间:2022-08-31 08:57:01 | 来源:津云 | 作者: 郭强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蜿蜒流长的潮白河在宝坻境内长达百里,最宽、最深且景色最美处,就在黄庄境内的小辛码头村。历史上,这里曾是辽宋时期萧太后的运粮河码头之一,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古码头遗址,因此被称为“千年古渡小辛码头”。

image.png

随着村庄不断创新丰富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小辛码头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一带一路”最美驿站、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土地流转千亩稻田翻金浪

小辛码头村紧邻美丽的潮白河,缘河成村的小辛码头村,千亩稻田遍布四周,拥有水稻种植面积2800亩。在村子里的了凡纪念广场,明朝万历年间任宝坻知县的袁黄(号了凡)人像屹立当中,他是宝坻建城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人物。在任期间,他实地考察宝坻的河道与湿地后,通过疏浚河道、蓄水灌溉等形式,变水害为水利,借水兴农,并在黄庄一带开挖渠道,种植水稻,引潮白河之水,灌溉稻田。通过南稻北种,教化乡民,开启了北方地区种植水稻的先河。

过去的小辛码头村延续以前的传统,一心种植水稻,但收入却不尽如人意。“种水稻累死累活一天也就种两三亩地,再加上村里道路不通,收下来的稻谷没人买,也卖不上好价钱,收入也比不上其他村。”村民们一说起此前村庄情景,感慨万千。早期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用不上大型机械,引不进新的品种,没有形成规模,自然没有高产量。再加上多数销售稻谷,好米卖不上好价钱,很多农民的种稻想法动摇了。

image.png

“2016年至今,全村2800亩土地全部流转完毕,主要以稻虾、稻蟹、稻鱼立体种养为主,实现了村委会、村民、承包户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洪奉国说,水稻全是绿色无公害的,施足底肥,不用化肥。因为一用化肥,田里和水稻一起生长的螃蟹、鱼虾等就被毒死了。如今无垠的稻田湿地遍布村庄四周,这里已成为中国农科院水稻研发育种基地和天津市小站稻种植基地。

把土地流转出去,将稻米种植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稻米生态种植和观光农家院,让村民把种地的时间空出来做别的事情,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村里为村民筹划的出路。“刚开始村里做这件事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洪奉国说,大家伙儿担心的就是流转出手里的土地发展旅游,到底能不能挣钱。面对这种“空头账”,大伙儿心里还是不放心:建起了旅游村,万一没人来玩,咋办?

第一批16个农家院和特色采摘园建了起来,但运行一段后人气始终不旺。为了找差距,村里就组织村民到国内发展红火的旅游村去学习。转了一圈发现,人家发展得好是因为有专业团队在统一规划和管理。于是,回来后村里也聘请了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来承包运营,成立了农家院协会,统一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第一批农家院逐渐火了起来,每户的收入都比以前翻了一番。看到实效,赞成的村民越来越多。

image.png

环境改造再现北方新水乡

发展乡村旅游,环境不能差。“过去,村子里的路有地方坑坑洼洼,有一些村民还养了猪牛羊,一到下雨天,村里的味道很难闻,村子旁边的潮白河里也都是垃圾,导致河中的鱼类急剧减少。”村民王秀苓说,在村民眼中,潮白河就是他们的依靠,小到鱼虫大到鱼虾都能帮他们增加收入。她在潮白河打了一辈子的鱼,看着潮白河的水从好变坏,到如今又回到了以前河水清亮的时候。

2018年,天津启动碧水保卫战,宝坻区也下大力气修复潮白河,种植水生植物,在两岸造林绿化,净化水质。随着修复的推进,潮白河水质越来越好,鲤鱼、草鱼都能打上来,潮白河的土著“居民”——野生鲫鱼,更是又多又肥。

王秀苓和老伴每天下午把渔网放到河里,转天早晨收网。“差不多能打一筐的新鲜鱼,主要是鲫鱼、鲤鱼。”王秀苓说,上午收了网,他们就把鱼送到村里的农家院,一天也能收入二三百块钱。

除了潮白河的水变清了,慢慢地,王秀苓还发现,蓝天白云成了新常态,“水清岸绿、鸟栖潮白”的风光再现。王秀苓和老伴儿走在灰、白、红三个为主色调的村庄里,再现了北方水乡的景致。

image.png

小辛码头村启动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沿街立面改造、基础设施改造、景观道路改造、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我们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治理,进行厕所革命,完成了煤改电,还对公共设施升级换代,让所有线路管网入地,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清理门前环境卫生。还出动打捞船,对村内河道内垃圾漂浮物进行捞拾作业。现在街景立面是白墙灰瓦,焕然一新。”洪奉国说,现在村民家家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青砖灰瓦大红门,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就这样,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小辛码头村彻底得到飞跃。

旅游兴村村民日子更红火

大锅炖潮白河鲫鱼是属于小辛码头村村民的美味。如今,潮白河水越来越清亮,鲫鱼也更加鲜美,乡愁中最爱的味道不仅回来了,还成了农家院的招牌菜。

“90后”小伙李超在小辛码头村经营着一家农家院,他经常要从王秀苓老两口这上点鱼,给游客们尝鲜。过去,村里环境不好,没啥发展出路,李超跟不少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从流水线工人、保安,再到餐厅服务员,2008年就外出打工的李超,几经辗转,始终没有稳定下来。每月几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开销所剩无几。“前几年的时候,看着乡亲们靠旅游兴起办民宿、农家乐,我就带着6000元回到村加上贷款,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了一下,也做起了农家乐。”李超说。

image.png

李超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李超说,尝到甜头后,他2017年第一个在村里进行农家院升级改造。现在农家院的环境更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前后院加起来有600多平方米,高峰时候能同时接待200人,一个月纯收入四五万元。

环境好了,名声在外,吸引游客越来越多。眼下,小辛码头建起了32个农家院。李超也被选上了村委委员,带着村民们一起把农家院打造更好,村子现在也在筹备冬季旅游项目,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文化才会有声名远播的美丽‘乡愁’。我们将继续深入发掘本地区、本村特色文化,利用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形成‘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局面,发挥集成效益,实现优势叠加,让乡村旅游成为有灵魂的产业,让消费者在游玩的同时品味文化内涵。”洪奉国说。现在,小辛码头村已经发展起了插秧体验、稻田蟹养殖、水稻文化园、采摘园等各种特色休闲农业项目,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2万元提高到了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