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让观众“听见”文物故事
7月28日,“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在湖南博物院艺术大厅开幕并对公众展出。
由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张加万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知识组织和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联合国内十家优势科研单位和文博机构,开展了面向文物保护传承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实践。其中由湖南博物院、天津大学、北京百度网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课题五--“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过两年多的联合科技攻关,在面向音乐文物专题数字展览的应用开发和创新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展览既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一个成果展,也是湖南省博物院在文物知识组织和服务领域多元主体协同、文物与科技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
展览中推出了由天津大学和湖南博物院联合开发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湖南音乐知识图谱可视化、湖南青铜乐器文物、湖南近代琴人琴事、古琴虚拟弹奏、湖南少数民族音乐等多个数字展项,以及听见湖湘文物知识图谱微信导览小程序。展览通过将项目技术成果与湖南省博物院丰富的音乐藏品相结合,构建了音乐文物知识图谱和技术平台,汇聚形成湘湖音乐相关的文物、乐声、人物、文学、历史、图像等多源异构文物大数据,将珍贵音乐文物实物和多种沉浸式互动数字展示技术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音乐文明的活性文本和视听盛宴。
该展览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多模态文物知识图谱、多感知通道混合现实等技术成果,拓宽展览内容的广度深度,以期满足公众更加多元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观展体验,解决传统博物馆展览形式单一、内容支撑少等关键问题。展览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数字文创产业的带动,不断延伸展览文化产业链,努力拓展博物馆文化新业态,持续激发博物馆展览的“生命活力”,尝试延长博物馆展览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