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丽区

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片区生态魅力显现 盐碱地上崛起生态绿洲

发布时间:2022-07-15 13:52:51 | 来源:天津东丽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盛夏时节,漫步东丽区海河绿芯生态区,满眼翠绿,一阵微风扑面,花香飘送,芬芳馥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东丽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生态安全格局,把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作为区域转型的重大机遇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image.png

什么是幸福?往返“津城”与“滨城”的张帆有着切身的感受。

家住河东区的张帆,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工作。为方便上下班,前两年专门买了辆车,没想到,这辆代步车是“停也美景,用也美景”。

“乘坐9号线(津滨轻轨)途经海河绿芯生态区时,有水、有田,有花、有树,满眼都是风景,令人精神愉悦。特别是下班回家,优美的景色总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上下班之路成了一条观光路。”张帆高兴地说,“坐轻轨能更好地欣赏窗外的风景,平时也就让车‘休息’了。每逢周末,开车带孩子出去玩儿,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平时上下班欣赏的地方——海河绿芯生态区。”

这里,蜿蜒的道路纵横交错,密布的水网交流如织;这里,成群的白鹭水天间翩跹,碧绿的稻田随风翻滚,与林木相互映衬,一幅水丰、绿茂、林田相依的生态盛景惹人流连。

image.png

穿过海河绿芯生态区,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这是吴永艳晨练的打卡地。

每天上午8点左右,家住东丽区无瑕街道春霞里社区的吴永艳,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沿着海河绿芯生态区内弯曲的道路骑行,在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瞭望塔下与队友会合,开启幸福的一天。

换上服装,打开音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无瑕太极晨练队的20余位老人,在洋红色的荷兰菊和黄色的万寿菊簇拥下,缓缓地打起了太极。他们的动作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刚劲有力,一柔一刚中不仅演绎出太极的精妙和魅力,也展现出了每位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登上瞭望塔,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银色玉带般的海河,蜿蜒流淌于绿洲之内;近处,碧绿的荷叶,铺陈在水面。整个起步区,绿树成阴,芳草萋萋。

“从家骑车20分钟,就能找到这么称心如意的锻炼场所,我要坚持每天打卡。”61岁的吴永艳乐得合不拢嘴,“有合得来的队友,有漂亮的环境,大家一起快乐运动,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时光。”

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是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南部片区的建设重点。按照规划,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规划布局为“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其中,“一廊”指古海岸湿地绿廊,“两芯”指北部东丽湖蓝芯片区和南部海河绿芯生态区,“两环”指南北两个绿环,“六片区”包括金钟河湿地片区、双湖富氧游憩区、华明有机田园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林水涵养区和环境防护区。

“通过营造水乡风貌、展示地方特色、促进绿色生活、增加区域活力,南片区将建设成为涵养区域生态环境,林水复合生态模式与林下循环经济并举,具有北国江南津沽特色、满足都市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廊道与都市绿芯。”东丽区农业农村委林业科负责人郭庆林介绍,让市民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东丽绿色生态屏障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填垫土方320万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积1.71万亩,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1%,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7900亩,治理坑塘水面面积1800亩,梳理沟渠13.2公里,修建林间道路52.3公里,林环水抱、林田相依的城市绿洲风貌已经呈现。

image.png

这些数字与令人惊叹的美景背后,体现的是东丽区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及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拆迁、生态修复等攻坚战役的勇气和毅力。

从“呱呱坠地”到雏形显现,家住东丽区军粮城街道军丽园社区的居民刘凤义,见证了海河绿芯生态区和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点点滴滴的可喜变化。

“原来这片地方可不是这样。”今年72岁的刘凤义谈起以前,笑着频频摇头。

2013年年底,刘凤义从平房搬进了新家,住在了24楼。家从地上到“天上”,本以为视野开阔了,但不料,推开窗子看到的却是光秃秃一片。“甚至还有许多冒烟的工厂。”刘凤义苦笑着说。

一场“爬坡过坎”的硬仗,在东丽区拉开帷幕。以“断腕”之举推动污染防治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围城”“钢铁围城”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刘凤义推窗看到了美景,脸上也乐开了花。

“累计拆除457万平方米建筑物、构筑物,将释放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复耕复垦、造林绿化,切实提高蓝绿空间占比。”郭庆林介绍,同时,撤销取缔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区内11个不合规、低效能、高污染的工业集聚区、149家工业企业和各类散乱污企业,不但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发展环境,也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和要素集聚力。

目前,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新造林2300亩,整理耕地1460亩。其中,海河绿芯生态区栽植树木4.7万株。

环境美了,居民乐了。现在的刘凤义,每天早晨最喜欢坐在窗前,赏着美景吃着早点。“推开窗子,整个大地就像铺了绿毯,特别养眼。”刘凤义指着窗外高兴地说,“你看,那就是咱天津人的母亲河,我随时都能看得见,太壮观了。”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海河绿芯生态区、古海岸湿地绿廊起步区历史上位于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势低洼,雨季排水不畅,直接造林难以保证成活率。如何让恶劣的土壤焕发绿色生机,是建设时的一大难题。

“解决土壤盐碱以及雨洪管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构建发达的水系网络。用台田技术与生态修复相融合解决盐碱问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节约了治理成本。”郭庆林解释,通过挖土成塘、筑土成台,台地上植树造林,低处坑塘进行生态养殖,台地与坑塘之间形成旱地及湿地农业,“雨季时,湿地农业和洼塘可以承接雨水,高台处树木避开水浸,低处收集的雨水在缺水季节可以回补农林,林、田、水、草构建了一个生命有机体,形成了复合型生态空间。”

目前,随着东丽区与津南区、滨海新区、宁河区等绿色生态屏障区之间相互连通,以及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南北重点片区连通,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8%,“以林为主、以田为辅、以水相衬,蓝绿交织、自然共生、生态优良”的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效果充分彰显,生态价值不断释放,生态生产生活共生共融。

据了解,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起到了“净化器”“加湿器”“降温器”的作用,改善了区域气候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与2017年相比,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3.5万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约2.31万吨,释放氧气约5.67万吨。随着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生态体系日渐丰富,乔灌木品种已达30余种,野生动植物迁徙廊道及繁衍生存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停歇,鹭类、雁鸭类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

为了让市民生态体验更加优质,东丽区将继续推进在可造林地块造林增加林地面积,使零散耕地通过复耕实现耕地集中成片,坑塘水面通过水面治理和疏通沟渠建设畅通水利系统,形成“林田相邻、林水相依、水清林绿田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对已建成生态节点进行提升改造,丰富林相、更新补种优质苗木、地被,新增导览标识,通过林下停车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借助绿色生态屏障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东丽区不仅推动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第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还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先后引进科创中心和研究所,成立科研机构十余家,建成天安、天骥、景湖科技园等产业载体200余万平方米,区域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在加强生态修复的同时,东丽区如何注重后续养护和运营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增绿”“补绿”“管绿”“护绿”,加强低效林的提升改造,提高现有林地品质和森林产量,有效提高碳汇能力。“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保留用地用房和绿屏周边已建和待建资源发展生态体验旅游、研学、康养等融合产业。”东丽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强对空气环境、河湖水质、病虫害防治、林火预警和碳汇能力等各项指标实现全面监测,提升绿屏建成区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的底色已铺就,其将为东丽区全面建设科创绿谷、都市新区注入不竭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