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这儿的农业“芯片”,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天津粮”!

发布时间:2022-07-05 10:09:09 | 来源:津云 | 作者:段玮 蒲永河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种子是农业“芯片”。为了实现育种技术的自主可控,让国人端牢饭碗,多年来,天津自主培育了众多独具特色、各有绝活儿的小站稻新品种。从春耕开始,这些种子选手在田间地头开始“大显身手”了。

谷雨时节,北方大地回暖。水稻育秧工作开始安排上了。在位于武清区的天津农科院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农户们正在忙着给水稻种子“铺床”。

只见一条全机械化的生产线上,由泥土和肥料混合而成的基质被均匀地洒在塑料托盘上,然后是撒种子,再覆盖一层纯土。一个个标准大小的托盘被运到温室大棚内整齐排列好,最后覆盖上地膜。只需要十分钟,一盘种子的育秧就完成了。

然而这仅仅是春耕农忙的开始。整个儿生长期,小站稻的管理也需要非常“走心”。特别是从育种到插秧,小苗还要经历一个月左右高风险期的考验。

“种水稻就是最开始这段时间特别煎熬,温度高了怕热着,刮大风怕把苗吹坏、倒春寒怕把苗冻了,如果育秧的基质不好还容易出现立枯病……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全年将颗粒无收,这一年的光景就荒废了。”武清农民杨春岭种了大半辈子水稻,最知道农耕的辛苦。然而今年,他所在的农业示范基地里传出的一件“新鲜事儿”让老杨颇感意外。

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中,老杨眼看着农机专家指导着机手驾驶播种机在试验田里来回奔忙。和往常水田插秧完全不一样,稻田里没有水,一粒粒水稻种子竟然被直接撒播到土地里。

“水稻、水稻,没有水怎么种稻子?”老杨看着在地里忙碌的专家们怎么也想不通,“直接在旱地上撒种,那不成了种麦子了吗?这水稻种得活吗?”

在随后开展的技术培训中,水稻专家王胜军告诉老杨,这次是咱首次试验种植自主培育的新品种——“金粳518”,不需要传统的育秧、插秧环节,种子直接播种到地里,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农业用水,减少水田产生的温室气体,还能大大降低春季水稻种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节省种植初期所需的劳动力。

王胜军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小站稻科技服务站的一名专家。他介绍,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开始,水稻和水就是分不开的。最初,水稻只能在水资源丰沛的南方种植。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的种植区域才逐渐扩大到北方。然而,水田种稻需要大量的农业用水灌溉,对于缺水的北方地区来说,历来是一道难题。

他说:“天津水稻种植从历史上就是‘因河而居’,小站稻最初就是在马厂减河的水浇灌下才名扬天下。然而,如果想要在全市扩大种植规模,水就会成为农民种植过程中一笔省不掉的成本。同时,水田在长期泡水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甲烷、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能否培育出一个水稻新品种,既不需要育秧、插秧,又能大幅度降低用水量?

说干就干!杂交粳稻创新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科研攻关,率先在国内培育出金粳818、津稻372等系列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目前,同类型品种年推广面积近800万亩。为全面提升小站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水平,2020年本市首个直播稻新品种——金粳518培育成功并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这种直播稻每亩地可以节水约300吨,比传统每亩地用水800吨减少了近一半的用水量。同时还可以省去育秧阶段花费的大量人力。综合测算,每亩地可以节约成本约200元。

王胜军说,如果今年试种后确实适合扩大种植规模的话,这一品种将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播稻育种,咱天津是品种数量第一、推广面积第一,引领了全国直播稻的发展方向。节水型农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播水稻有望从天津走向全国。”

当直播技术把老杨从“看护焦虑”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宁河东棘坨镇东白庄的100亩海水稻正在插秧移栽。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团队为破解华北区土地盐碱程度高而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杂交水稻,在盐度不低于0.3%的盐碱地能正常生长且亩产能达到300公斤。2021年,海水稻首次在天津团泊洼的盐碱地试种成功并获得丰收,今年,海水稻在天津的示范从静海进一步延伸到了宁河。

“你看,现在灌溉水的含盐量在0.8%,水的PH值达到了9.5。这么咸的水都可以腌咸菜了!”天津袁品环渤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杨朴和同事正在仔细查看稻田水的含盐量。为了能在渤海的“咸菜坛子”里种出水稻,像这样的数据监测工作每天要重复近百次。

陈杨朴介绍,华北地区在雨季之前,通常会经历一个月左右的“干热季”,高温缺水导致土地盐碱含量进一步升高,稻田灌溉水检测PH值最高可以达到11以上,如果是普通水稻肯定无法成活。

如何让水稻顺利通过高温、高盐碱的双重考验?陈杨朴说,这主要靠的是科技工作者赋予海水稻的“天赋”。从育种开始,研究人员就逐渐让水稻秧苗适应高盐碱的环境,同时利用袁隆平团队降盐碱的改良剂控制稻田水土的盐碱含量,再加上勤换水、引入淡水进行灌溉,这样多管齐下,让秧苗在盐碱地里扎下了根。去年试验田收割时,经过静海区农委农技服务站专家现场测产,海水稻亩产达到745公斤。

据了解,除了海水稻之外,目前,天津袁品还有30个耐盐碱品种正在育苗。这些新品种未来有望从天津再出发,远赴新疆地区,解决那里1.6亿亩盐碱化土地种粮难的问题,为国内水稻种植开辟新的天地。

如果说金粳518的无水直播、海水稻的耐盐碱是凭借其独特的天赋成为小站稻中佼佼者的话,在天津,还有一个“种子选手”仅仅依靠着“高产”这一朴素的特点而成为田间地头的明星。它就是“津粳优系列杂交粳稻”,因亩产可达1吨以上,被称为“吨粮稻”,其产量一般比常规品种高出150-250公斤。

据了解,普通品种水稻亩产约为500-600公斤,而高产品种大约能够达到800公斤。然而吨粮稻的诞生,在2021年首次试种便获得了亩产1000公斤的好成绩。

“这种水稻稻杆儿粗壮,赛过苇杆,结出的稻穗犹如小扇子一般。每个稻穗能结400多粒稻谷!”自从了解到天津育出了这一高产水稻新品种后,天津华铭家庭农场负责人樊希华特别感兴趣,他下定决心,今年一定要试种一下。他告诉记者,正是看中了吨粮稻高产、抗病、抗倒伏等优点,今年农场一共种了200亩吨粮稻,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秋天,每亩地能比普通水稻增产30%以上。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小小一粒种子,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民生,是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未来天津发展蓝图中已经绘就——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天津粮”!“十四五”期间,天津市粮食播种面积将持续稳定在55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特别是小站稻有望实现种植区域优良品种全覆盖。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让一粒小种子发挥最大能量,这便是天津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