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蓟州,古树成了“网红”,乡村旅游因生态振兴

发布时间:2022-05-31 08:54:46 | 来源:津云 | 作者:朱学兵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初夏的蓟州,青山吐翠、绿水潺潺,这个季节,也正是我们这座城市后花园进入旅游旺季的开始。这两年,蓟州区加大对百年以上古树保护的力度,让古树焕发青春,成为生态“网红”,从而助力乡村旅游。

保护古树 打造生态名片

在蓟州区穿芳峪镇的最北端,与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水厂村正坐落于此,全村总面积8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家旅游网红打卡地。

古槐树植于北魏时期,距今1630年

在这里,有着一棵一千多年的古槐,参天屹立,树干遒劲,枝叶繁茂,行走其间,能够感受到古树历经的沧桑。在东水厂村,这棵古树,被村民们称为“神槐”,树围近7米,高40米,据林业部门考证,它植于南北朝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30年历史。称它为“神槐”,是因为在这棵古树身上,蕴含着很多传奇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来村里扫荡,曾两次放火烧村,古树受到严重摧残,却奇迹般存活下来。那被火烧过的树干,在周围枝干的簇拥下,历经多年风雨,依然矗立其中。主树干有一个巨大的树洞,相传,时任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十三团官兵在这一带与日伪军作战,由于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下,包森和战友们把枪藏在这个树洞里,躲过了敌人搜查。如今,古树下,包森养伤时居住的民房,几经整理修葺,已经成为一座纪念馆,当时包森和冀东抗日将士们的故事,在这里向世人传颂。

高志伟,蓟州区林业局农艺师,这两年一直在做古树保护工作,除了古树生存状况、生长环境,他还关注着古树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古树保护不仅仅是要做好林业养护,更要有一份对家乡和这片山林的深深情怀,要让古树成为蓟州林业的代言人,成为乡村旅游的名片。

“东水厂村是全国百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之一,这里有红色的基因,大家了解古树的同时,更可以多了解咱们一些红色历史。现在这个村,以古树命名的农家院,就有20多家了。”高志伟介绍。近几年,村里搞起了农家旅游,古树的传说成了游客们津津乐道的事儿,口口相传,客人便多了起来,村民日子好了,对古树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村里成立了巡护队,村民们自发地当起了巡护员,每天有巡视,定期浇水、打药,古树有任何情况,村里都会第一时间掌握。

2019年秋季的一天,突然刮一阵大风,古树的枝干发出了“吱嘎”的异响,巡护队员赶紧将情况汇报给树长陈永生。林业专家立马上山,对古树进行了体检,发现古树部分枝杈树皮脱落,树干有些地方出现裂缝,再遇到强风就会有折断的危险。东水厂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永生说:“最后决定立三根铁管架子把树撑起来了,后期我们又把这三根铁管架子做了一下美化。”

林业部门工作人员高志伟与树长陈永生,检查古树保护措施

在蓟州,像古槐树这样记录在册的古树,有3800多株,大多数古树,都已成为当地的景点,吸引着八方来客。位于罗庄子镇三道岭村有一棵流苏树,树龄已有539年。过去对古树疏于保护,由于水土流失,这棵流苏树曾一度出现生长衰弱情况。罗庄子镇林业站站长商宝胜介绍说:“它是一个小树穴,对这个树起不到保护作用,土层特别薄,对水的吸收不太好,现在经过覆土,再把树穴弄大了之后,下点雨它就直接流到树根了。”

流苏树每年5月初开花,盛花期达10天左右,满树雪白,民间对它有“百年流苏树,人间四月雪”的描述。开花时节,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于此,树冠摇曳,落英缤纷。看到如今的热闹场景,高志伟感慨道:“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观赏这棵古树,心里有一定的成就感,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后续的保护我们还要做得更好。”

“网红”古树 助力乡村旅游

古树保护,不仅给古树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乡村旅游带来了人气。随着慕名来欣赏古树的人越来越多,附近的好多村民开始做起了民宿生意。在三道岭的邻村翟庄子,村民高金红,就是看好这个商机,去年开始做民宿。提起流苏树,高金红满眼兴奋:“我们经常带着客人去观赏,客人都有被惊到了的感觉。前一阵儿有个客人,就是因为它的花期而来的,包院包了两天。”

高金红家后院的山坡上,有一棵树龄320年的油松,每次有客人入住,她也会带着客人来到古树下,听松涛看林海。眼下,她和爱人商量着,每年投入一些资金和精力,对这棵古树周边进行修缮,小两口都觉得古树能给自己的小院带来与众不同的气质。高金红说:“没有想到,古树给我们带来了客流。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这棵树周围的环境打造一下,给它修一修小石阶路、小护栏,这样方便游客来观赏它。”

高金红夫妇查看古树情况

在蓟州北部山区,盛产核桃、板栗、蜜梨、苹果等干鲜果品,很多果树也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这些树大都是过去村民祖上传下来养家糊口的。

张希峰,山东人,曾经在蓟州当兵,他把这里看做是他的第二故乡。退役后,他在九山顶开了一家小店,专门经营山里的特产。张希峰第一次尝到蜜梨,是刚来蓟州创业时房东给他的,他一口吃下去,就被香甜可口的味道吸引了。于是,他把蜜梨摆到了自己的小店里,并给蜜梨起了个新名字“古树蜜梨”。张希峰告诉记者:“咱们农村叫它小蜜梨,我觉得加上古树两个字更有味道。”

小蜜梨,是村民随口而出的称呼,过去拎个筐在路边卖,个头小、不起眼,常常卖不出好价钱。以前村里曾有不少这样的古梨树,后来或是因为建房修路,或是别的原因,被村民放倒卖掉了。张希峰觉得可惜:“说句心里话,知道这些信息后特别痛心,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古梨树,希望大家好好地保护它们。”

张希峰进山看古树蜜梨生长情况

回想当初,张希峰说:“最初我去的时候,这个梨子只卖1块钱出点头一斤,小一点的卖得更便宜,这都是古树的精华,价钱要配得上它,价钱好了,老百姓就舍得用心去管理它。养树跟养孩子一样,很辛苦的。”

正是知道养树的辛苦,张希峰才更加关注这些古树,每发现一棵,他就记录下来,然后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就来收购。张希峰介绍说:“北部山区这一片,就是我自己统计到的,我觉得应该有500棵左右。”

张希峰这几年几乎踏遍附近山村,在他心里有张地图,记录着哪棵树,哪座山,哪个村,哪些人。张希峰说:“一百多年、两百多年的古树,它生长在大山里,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要继续保护这些古老的树种,让我们未来的子孙也能尝到这种美味的东西。”

如今,蓟州越来越美,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也让他这个外乡人更喜欢这个地方了,不仅小店开了分店,眼下,他正在租来的宅基地上改造一处民宿小院。从18岁参军来到蓟州,到现在30多年了,张希峰对这里既熟悉又眷恋,他在设计这个民宿小院时,也给自己留了房间,他想像那些古树一样,把根扎在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