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丽区

“三美四乡”| 欢坨西红柿,何以走向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2-05-24 11:01: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轶娜 李佳娟 高鑫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位于东丽区西北部的金钟街道很早就有种植蔬菜的历史,这其中属欢坨西红柿最为有名。欢坨西红柿果肉饱满、沙瓤多汁、酸甜可口,许多人吃它都感觉是小时候的味道。从上世纪50、60年代至今,欢坨西红柿一直以来以纯正的口味,不仅在东丽区家喻户晓,也被天津其它区和北京、河北的市民所喜爱。

目前,欢坨西红柿种植面积1286亩,年纯收入可达5600多万元,成为种植户由此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欢坨西红柿何以畅销至今?何以形成欢坨的增收产业?如何开拓更大的市场……?记者近日走进欢坨一探究竟。

儿时味道如何保持? 

金钟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欢坨是9个自然村当中的一个。这里土地肥沃,金钟河、东减河、新开河流经全域,蔬菜种植历史由来已久。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各村组织农民抓生产、种蔬菜,潜心研究种植技术,小有成效。在60年代,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奖状”。这样的荣誉极大地调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供应范围由最初的天津市河北区扩大到全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其中,欢坨西红柿是最有特色的蔬菜。

一方水土,育得一方好蔬果。欢坨西红柿口感与特有的“胶泥”土质分不开,干的时候土质硬,湿的时候像泥一样黏,这种土质更有利于西红杮的生长。每到盛夏时节,正是种植户农闲的时候,但欢坨人仍旧遵循精耕细作的规矩,利用大棚里闲置的土地,加上河水的灌溉,形成最合适的酸碱配比,培育改良土壤。此外,还在土里增加了鸡粪、羊粪等混合有机肥,让西红杮的口感更好。欢坨西红柿老味道,来源于欢坨人在种植过程中保留了老籽儿,通过改良品种,现在种的西红柿青红相间,表皮有一道道竖起的棱纹,皮薄肉厚,尝上一口软糯酸甜……

image.png

种植户正采摘西红柿

image.png    

欢坨西红柿熟了

好品质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西红柿温室大棚里,平整的土地被划成几垄高高的小畦,畦上种的一棵棵西红柿茎蔓上都吊着一根根白绳,每隔几个绳上挂着一张黄色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粘满小飞虫,这是防虫的绝招。绝招不仅有这几项,大棚门口有水池,启动泵,水通过地上铺有白色的滴灌带和头顶上喷雾的小装置,为西红杮茁壮成长不断地输送着水份和养料。

大棚里,东丽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蔬菜专家黄久林,正给种植户讲授西红柿管理的技术。“平畦种植容易造成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高垄栽培技术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高垄栽培与滴灌技术相结合,为西红杮提供养份的同时,还控制浇水的次数,减少病虫害,使果色更好看,效果非常好。我们打算明年在欢坨全面推广这项新技术,让大家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

在采访中黄久林说,西红柿长得好不好,还要控制大棚里的温度与湿度。白天光照好温度高,打开棚顶通风口,控制棚内温度在25-30度。夜间温度低,棚内温度不能低于10度。随着气温持续走高,还要给大棚扣上细密的防虫网,不仅能阻挡虫害的侵袭,还通风透气,低碳环保。气温降低时,大棚上保温被便放下来,给西红杮大棚穿上“保暖衣”。

良好的自然禀赋,加上科学的种植管理,让欢坨西红柿一直保持着儿时的味道。

image.png

黄久林向种植户讲授西红柿种植管理技术

广阔市场如何打开?

眼下,正是欢坨西红柿收获的时节。走进欣融格(天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忙着将新采摘的欢坨西红柿盛筐、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映红了她们的笑脸。

image.png

合作社种植户将西红柿装箱发送

“我们的西红柿未成熟就被订购出去了,现在订单都排满了。眼前,这批货是客户两天前下单预定的,马上发往北京。”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李永锋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欢坨西红柿虽然好吃,但开始可不像今天卖得这么火。”说起欢坨西红柿,日益受到市场的垂青,市民的喜爱,李永锋向记者打开话匣子……

十几年前,欢坨人能种出好吃的西红杮,但没有市场,西红柿销不出去,种植户的腰包就鼓不起来。欢坨人吴家清有经商才能,就带着西红柿跑市场。无论他走到哪儿,逢人便推销欢坨西红柿。2013年,天津举办“三佳购物”食品参展会,机会难得。吴家清带着欢坨西红杮到天津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做检测。检测合格后,他帮着种植户去参展。这一下,让小小的欢坨西红杮登上大雅之堂。同时,他还带着欢坨西红柿去北京等地参展,频频亮相农副产品等各大展销会。这一下,让欢坨西红柿渡了“金”、扬了名。现任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吴家清说:“当时,我就想让天津的市民乃至其他地区的人都尝一尝欢坨西红柿,品一品它的老味儿。”

从2016年5月起,欢坨举办西红杮节,种植户纷纷拿出最好的西红柿来比拼,看颜色、比重量、尝口感,现场评出“西红杮王”。许多市民慕名体验一把“农家乐”。欢坨西红杮的名气越来越大,牌子越叫越响,而种植户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随着种植户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欢坨西红柿还是卖不上价,还是换不来“真金白银”。原来是,种植户各自包装、各自销售,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互相压价。

分散型、粗放型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走得远。吴家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必须把西红柿种植户集中起来,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造欢坨西红柿品牌,赢得品牌效益。”

在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大力推动下,现在除了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话等订单销售外,还与东丽区供销社、东丽区总工会、天津市蔬菜协会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扩大产销对接渠道,走订单农业路子,让欢坨西红柿卖出好价。

乡村振兴如何带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做好西红柿这篇大文章,如何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给欢坨人带来了新的机遇。

几年前,欣融格负责人于耕水与合伙人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欣融格(天津)蔬菜种植基地,改良土地、改造水电路、建大棚、挖鱼池等,把在经商挣的钱全部投入到农业发展中。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和发展,目前已有13个蔬菜大棚、200多亩养殖池及上百亩稻田;30名员工,每月最低收入可达4000多元;今年,仅一个西红柿大棚预计产量就有5000斤。该基地仅一季的西红柿收入达40多万元。于耕水满怀信心地说:“在国家、市和区的大力支持下,我还打算把育苗棚也建起来,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为欢坨发展多做点儿贡献。”

image.png

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干部查看西红柿长势

今年,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传统西红柿大棚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种植户实现标准化种植,扩增约2000亩农光互补项目。此外,除适时举办西红柿节、西红柿采摘季等活动外,还将探索西红柿特色农耕体验、休闲文化等活动,把欢坨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

最近,欢坨人正为刚刚引进的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作为本市首个农光互补的智慧产业示范区项目落户东丽,预计总投资5亿元,利用欢坨2000多亩闲置土地,打造“综合智慧能源+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这是发展西红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头戏。

驻村第一书记、市生态环境局处级干部李际涛说:“通过引进央企把光伏发电项目落户欢坨。项目建成后,将产生的电一部分用于传统西红柿大棚种植;另一部分电卖出去,直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我们还将打造精品大棚、科技大棚、智慧大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让欢坨成为金钟街一道亮丽的风景。”

西红柿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2021年,欢坨村被列入天津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一幅宏伟的蓝图正在这里徐徐铺展。五年内,这里将建设欢坨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将设西红柿销售、管理培训、为农服务中心等场所;规划建设西红柿三大种植板块,即建设标准化西红柿示范园区、建设农光互补的智慧产业示范区、提升传统西红柿设施农业种植区;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加大西红柿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行动,推动西红柿产业集聚发展等,形成“一中心三区多元”的发展产业布局。

目前,农光互补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即将破土动工;欢坨西红杮正在积极申请新的商标标识……李永锋说:“我们先做给农民看,再带着农民干,最终帮着农民赚。”欢坨人正在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逐梦沃土,快马加鞭,沿着都市型农业的道路阔步前行。

image.png

农光互补的智慧产业示范区项目远景

(图片及供稿:东丽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