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变变!看天津国企的“七十二变”

发布时间:2022-05-09 09:58:55 | 来源:津云 | 作者:陈汝宁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国企改革办向天津市政府发来感谢信,这样写道:“天津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卓有成效,为全国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度目标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天津国企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中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春天。

image.png

最直观的表现是在效益增长上,天津市国资国企创造了六年来最好水平——

2021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4万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总额145亿元。市管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5.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9.4%,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区属国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3%。

这些数字,随时都在更新。量变积累质变,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而始终不变,并伴随天津国资国企熬过漫长冬夜的坚定力量,是“改革”的步履铿锵。

变机制紧扣实际解难题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座工厂里,自动运输车行云流水般运送着一组组硅片,恒温固化库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硅棒粘到托板上的时间、状态……这是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投产的当前全球最大的G12单晶硅片智慧工厂。

作为曾经的老牌国企,60多年深耕硅材料生产。2020年,TCL科技收购中环集团100%股权,成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中环集团完成混改,顺利实施首轮股权激励,完成了3.3亿元股票的回购,创新想法、创新技术得以快速地向新的商业形态转化。而中环半导体在过去一年收入翻番、利润倍增。

image.png

作为行业龙头,中环半导体称得上技高一筹。但公司也有短板,主要体现在决策周期和市场响应上,以该公司在内蒙古的一个项目为例,从动议到拍板长达一年半时间,这几乎是大部分项目决策的平均耗时。

“混改后决策效率更高了,认准的项目,从谈判到落地不到2个月。”TCL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中环半导体副董事长、总经理沈浩平说。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混改解决了短板,这家昔日老国企轻装上阵。决策更加高效,公司的宁夏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只用了3个月便落地。员工干劲更足了,企业现有1.3万人,平均年龄30岁,高管中“80后”干部占到六成以上。竞争力显著提升,中环半导体加快布局,大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企业人均产值达到1000万元。

不久前,A股市场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中环半导体(中环股份)2021年营收实现410.2亿元,同比增长115.28%,净利润实现50.0亿元,同比增长195.42%。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环股份股价较当年初上涨了56%。混改带来的资本加持、高效机制,让中环半导体60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市场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天津国资对中环集团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剥离优势军工资产后,国有股权全部转让给TCL科技,TCL科技承诺将北方总部落户天津,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重心放在天津,带动天津整体智能制造产业提质升级。”天津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侯宇锋说。截至目前,天津17家市管企业完成混改,带动792户二级及以下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其中,5家引入战投为世界500强,11家引入中国500强,累计引入外部资金约175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原市管企业混改后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2996亿元和208亿元,分别比混改前增长81.20%和455.77%,企业职工工资普遍实现增长,混改后企业在津上缴税金累计超过270亿元。

“天津国企混改实践是以深化改革解决发展难题的生动诠释。天津国企混改紧扣当地实际,引入了资本、化解了风险、改进了治理、提升了效益,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做强了优势产业、搞活了地方经济,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混改的政策方向和要求。”国家发改委来津调研国企混改工作后这样指出。

变“药方”一企一策“过筛子”

国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改革一开始,市国资委牵头建立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推进机制,下设7个工作推进组,建立了定期调度、工作碰头、督促检查、考核问责和宣传报道等制度机制,抓好组织推动和协调调度,使改革‘设计图’和‘施工图’紧密衔接、按节点推进。”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智说。

天津国有企业产业分布广、行业差异大,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对市属重点企业逐一“过筛子”。“因此,我们选择‘一企一策锻长板补短板’深化改革促发展,精准抓住企业痛点,挖掘每家企业的优点与长处。”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勇说。

因此,天津国资选择了数家市属集团率先突破。

——天津城投集团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发展并被授予全市城市更新实施主体,成立了注册资本100亿元城市更新公司,发起初始总规模600亿元城市更新基金,3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落地。

——泰达控股公司,市国资委组建“项目开发及城市更新”和“融资化债”两个攻坚突击队,助力泰达控股综合改革方案落地,锚定“产、融、城”战略发展方向出清企业17户,集中资源发展主业。

——渤化集团通过提升产业项目水平等举措,改革功效逐步显现,“两化”搬迁改造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9%,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2.2%,实现利税31.3亿元。

……

“一企一策”转型升级之后,企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1年,城投集团大项目、好项目策源策划成效明显,全年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4.72%和7.45%。目前,总投资144亿元的天津首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类意式风情区城市更新项目和津城首个大型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正在落地实施。”城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伟说,“而且,通过集团总部机构改革,公司职能部室压缩了27%,约三分之一的中层管理人员退出管理岗位,中层副职及以下人员全部竞聘上岗,我们真正锻造出了‘强总部’。”

image.png

去年,泰达控股承担的全市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开工建设,18个环保项目投产,实现8省14市的全国布局,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8.7%。“与此同时,我们深挖内部潜力,理顺产权管理关系,提升管理水平,加大资产盘活处置力度,年内资产盘活现金流达到200亿元。”泰达控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浩说。

“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制定了分类改革的实施方案,‘一企一策’研究混改项目。2021年,完成企业混改、股权转让60户,成交金额242.1亿元。结合事转企改革,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天津本轮首家事转企企业混改落地。整合7家设计院组建了海河设计集团,发展壮大现代设计产业。*ST劝业和松江股份通过重组重整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侯宇锋说。

变动能积蓄发展后劲

混改带来的新精神与新面貌,也为企业持续扎根天津这座我国北方制造业重镇注入强心剂。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到生物医药与数字经济,产业链布局不断向价值高端前进。

“我们要通过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城市运营和民生保障、制造业立市关键节点和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等方面的国资布局,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国有资本的关键作用。”刘智说。

image.png

作为“天津制造”的闪亮名片,2020年,海鸥表业集团引入复星系战投汉辰表业。混改后,海鸥表业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市场化导向更为清晰,经营效率显著提高,并扭亏为盈,2021年度实现了盈利和经营现金流大幅度改善。

混改后在集团的赋能助力下,海鸥锁定重点技术短板,积极推动技术变革,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实施技术创新和加工工艺创新,勇当机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目前,海鸥表已拥有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两千多台,其中高端先进设备占比超过30%。

同时,在人才梯队方面,海鸥表生产制造团队明确提出了新生力量发展计划,通过组织技师考评、建立擒纵机构工作室等推动专业人才培育,同时建立双梯通道机制、以挂职轮岗方式选拔人才充实关键岗位,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30-40岁的中青年骨干团队,有效推动了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现在,一批优秀市场化人才开始逐梦海鸥,与前辈工匠、大师团队一起支撑海鸥发展的新格局。

除此之外,2021年,百利集团也在服务“制造业立市”战略中推动企业加快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百利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余霄说:“集团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挥天津制造业的历史积淀和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吸引实力强劲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我们合作。中国通用处于国家机床产业的领头羊地位,是链长单位,我们共同出资100亿元组建通用机床公司,携手让天津机床产业进入了‘国家队’,把机床上下游产业链串联起来,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2021年,百利集团全年大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399.5亿元,同比增长9.6%;集团工业制造业板块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国有国控企业实现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155%,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同时,百利集团抓住国家和天津市大力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信创产业等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与中环资管、海河基金、天津环璞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了天津中百海河信创与智能装备产业基金,将重点围绕“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信创”等新兴战略产业,助力增量发展,以项目为引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聚焦战略实施、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国资发展新格局。”张勇说。